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曲水流觞”,酒醉后挥笔书写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显示了魏晋名士洒脱优雅,不拘一格的风范。酒醒后,连王羲之都不相信那是自己醉后所书,虽然重写了百十遍,居然没有一次能达到醉后所书的水平与高度。 王羲之醉写天下第一行书
没有酒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尽管本人对酗酒深恶痛绝,但不可想象的是“没有酒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一直认为,西方的文学和艺术有一种“摇头丸式的疯狂情绪”,在这样情绪的影响下,西方人的精神世界有一扇门是癫狂的、极端的、幻想的、亢奋的……,比如西方人的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灾难巨片、吉利斯世界记录、冒险精神,总是让中国人惊叹不已。而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也俨然和中国的哲学精神一样是中庸的、克己的,中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中国的文学艺术更多的是柴米油盐似的风格。一提到中国的文人,我们眼前浮现的是必定是忧国忧民的面孔,一提到中国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也似乎是一个“愁”字满心头。
我常想,我们中国人太缺少人性的放松了,太缺少心灵的飞舞了。我们活的沉重,我们活的琐碎,我们活的现实。中国缺少西方的探险家和冒险家,缺少西方的狂欢节。我们很少能放得开,不论是在思维上还是在行为举止上。基于此,我觉得酒是一个好东西,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现实来说,至少是一种相对健康的“摇头丸”,我们是否也需要癫狂的大放松一下呢?
至少对于文人来说,精神的无拘无束会使笔下的文字也龙飞凤舞、充满灵性。文如其人,大概如此。我前面写过好几个书法家,以我不够专业的角度认为,酒、草书和书法家是有一种深刻联系的。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多以草书擅长,因为草书是极其自由的,而这与人性的特点和现实的政治氛围是息息相关的。仅从气质来说,酒和狂草是相同的。酒后是乱——乱了性情、乱了神智、乱了行为举止。狂草也一样,张牙舞爪——张狂的是心情、精神和思想。
“忽然挥洒不自如,风云入怀天借力。”诗人兼书法家陆游,在《草书歌》一诗中,描述了自己醉中作草书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酒赋予人的神力。书法家酒后作书,运笔时往往就感觉到酒借来了自然界风和云的。用清代文人施补华的话来说,酒后作文,使“文章有神交有道”。
罗嗦了这么多,总算要进入今天文章的主题了,本文的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东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临沂北),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羲之的书法吸取了汉魏以来各家书法的精华,功夫独到,气势开放,结构严谨,变化多端。草隶冠绝古今,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书圣”之称。后人形容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犹如“龙跳龙门,虎卧凤阁”,达到了一个时期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
王羲之这个人,典型的特点是学习上的刻苦和生活中的随意。刻苦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比如,有一次,他练字太入迷,把馒头误沾墨水吃了。可王羲之“率性而为”的性格却少有人知。王羲之有个古怪的爱好,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比如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其实不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不仅是王羲之在书法上的追求也是他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
王羲之生活的晋代,是一个政治黑暗但礼崩乐坏的时代.这种时代,往往是一个任性畅情,不拘礼法的时代。所以,乱世常常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晋代就是如此,特殊的环境孕育了一大批喜欢饮酒吟诗作赋的文人名士。王羲之作为官员、书法家,带头组织了兰亭诗会的民间组织。
在古代,诗会大概相当于当代的协会、笔会、研讨会、新书推荐会等等。但在古代的诗会,远远没有当代的铜臭味,文人虽然有附庸风雅的,但大多数人绝对是性情中人,以当代的语言来说就是“没有任何的商业行为和政府背景”。所以,王羲之的诗会又叫诗酒会,酒中作诗,诗中饮酒。这一年,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名士谢安等人齐聚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作赋。王羲之举办诗酒会的这个地方,位于绍兴古城西南的关渚山下。据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记载,“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不知是千年的沧桑巨变,还是史料的记载有误,我曾先后游过两次兰亭,总觉得地形地貌和环境与“诗序”的记载大相庭径,也难以找到“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感觉,只是纳闷那环曲成渠的溪水似乎太过于袖珍。
王羲之与友人举办诗酒会的时间是三月初三。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是流传已久的民俗节日。在中国古代,是江南地区民间踏青游玩的日子。每逢三月三,男女老少都要到河畔沐浴洗翟,洗去身上的污垢,以祛除晦气和病魔等不祥的东西,即所谓的“禊”或“祓禊”。这个习俗,始自春秋战国时期,不知是什么原因,从魏晋开始上巳祓禊的规模变的越来越小。原来场面宏大的沐浴,渐渐演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