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W >> wang >> 王羲之 >> 正文

 

[图文]绝代书圣王羲之

人生一大快乐,便是 “四美具”,即: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三月三,修禊欢”.
  东晋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名流及亲朋共42人,聚会于绍兴西南部离城约13公里的兰亭。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就在这个古朴典雅的地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流觞曲水,映带左右”,他们列在溪水两旁,将羽觞(一种轻便的酒杯)置于水上,让其顺水而下,酒杯在谁的跟前停下,谁就得取觞饮酒作诗。写不出诗的人,都要被罚酒,当天,有26人作诗,一共写了35首。青山绿水长相伴,才情勃发信可乐。
   最后,由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 《兰亭集序》。
  王羲之酒兴方酣,神采飞扬,他仰头看看广袤的天空,略一沉思,便展开蚕茧纸,挥动鼠须笔,嘴里轻轻念叨,手底飕飕疾书.很快,一幅文才斐然,流畅精美的行书贴就展示在众人面前.通篇28行,324字,凡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如其中二十多个“之”字,写法便各不相同。接着,大家纷纷掏出印章,小心地捺在空白处-----
  几天后,王羲之再重写很多次,无奈,总比不上他那天即兴完成的作品。
  饶有兴味的是:当时为各佳士倾其智力而汇辑的诗集《兰亭集》,其影响并没有预期所想的那么深远 ,倒是王羲之先生的《兰亭集序》,玉想琼思,珠玑层出,探人生之玄妙,展不世之文采,更兼浑然天成之行书,遂成万代不易之墨宝。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这部书法,被宋代米芾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只可惜这样一件珍品,为唐太宗知晓后,派人搜寻而得,一睹之下,爱不忍释,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嗣后,他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引得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竟“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但,终究未能及原迹之十一。临死,太宗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于昭陵。从此后世人再也没人看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
  暴殄天物!
  千古遗憾,就这样被一代圣明天子一手制造着。
  《兰亭集序》虽属于“序跋”之序,却丝毫不停留于一般的写法,而是将描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紧密交融,凝聚成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美文。
  汉魏以来,动荡频仍,民不聊生,加之两晋政治恐怖,“城头变幻大王旗”,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于是,士大夫由不满而转向灰心,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即令“竹林七贤”之佼佼者阮籍与嵇康也难脱此毂,遑论其余!
  
  王羲之的作品里,也就难免沾染这种气息。
  但王先生的处世态度,却不是完全玄虚而消极的,文中虽流露出 “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风,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殊为难得。《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和书法史乃至美学史上,无不享有崇高声誉。
  王羲之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当然受其影响。他见会稽有奇山佳水,便萌生终老之志;辞官归隐后,“山阴道上行,山川相映发”,又泛舟大海,远采药石,心海涤除尘虑,接纳万物之美,发掘宇宙奥微……所有这些他都印证到书艺上,正如《书断》所说:“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兰亭集序》是世所称道的序文名篇,读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第一段的末尾作者说“信可乐也”,而第二段的末尾却说“岂不悲哉”——一喜一悲,情感反差判若霄壤,却是为何?
   开篇,淳朴无华,不过叙时说地,如清风流水,发诸自然,着色轻淡,用词浅切。阳春三月,风秀景丽,山辉川媚,作者仰观俯察,四美兼具,于是感万物盎然,宇宙邈浩,欢愉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别时容易见时难”,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常恐春去又惜春”,最复杂多变的是人的感情。面对良辰美景,作者不由联想到人生短促,美景难再。其情感由欢乐而转低沉,就犹如水流东海了。
   设若兰亭集会仅限于文人的欢宴,则它决然难以成为千古美谈;设若王羲之之笔仅触及宴会表面的怡然,也难以千古传诵。
  然而,在文章的第二段,陡生转折,喟叹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畅叙寄情,或玩物寄托,岂不知“老之将至”,深感韶华春短,壮志难酬,乐极而生悲。可以说,文章由美景之乐到人生之哀的转化,是主题的深化。
  生,乐莫大焉;死,哀莫深焉。即便沉醉诗酒、潇洒澹泊,及时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带来的困惑与煎熬。加上士大夫普遍的情怀:仕途坎坷,知音难觅,欢宴难再,自然加深了对这种体验的深切体会。
   接下去的第三段,作者又站在时间之轴的现时基点上,将心中块垒推诸人类:昔人兴感,已契我心;“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诗人情感也由悲而壮,由悲而悟。人事倏忽,天道轮回,绵绵无尽------这是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而玄学家的所谓“一死生”、“齐彭殇”不过是无稽之谈。
   统观全文,作者在从自足无外求的自然里得到愉悦的同时,又从中感受到悲哀,进而联想到社会风气,结合生活积淀,造就了起伏的情感变化,最终于深郁中抬起头来,放眼漫漫历史,昭示对生命的痴情执著与深厚眷恋。
  
  
  让我们将眼光投向1702年前吧.
  公元303年,在琅琊郡(今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的一书法世家,王羲之诞生了. <<集柳碑>>记载,“……台曰晒书,池曰洗笔,其地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王羲之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绝代书圣王羲之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