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王锦思《发现东北》
王锦思
记得十多年前去吉林德惠郭家的舅舅家,他正和一个老人唠嗑。谈起父亲是干什么的,这个接近六十岁的老人笑着用手指刮了一下唇边,动作十分娴熟自然,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胡子。”这是一种隐晦的说法。
一般人以为,或许因为东北土匪常年马上马下,无暇修理胡子,典型的外观特征就是胡子扎里扎撒,显得很有野性,因此就用“胡子”指代土匪。农家吓唬小孩就用“来胡子了”这样的话。胡子出身的张作霖摇身一变成大帅,也看起来像回事。其实那时候男人大都留胡子,无论好人坏人,土匪非土匪,一概如此,剿灭土匪的战斗英雄杨子荣也留胡子,可见不是只有土匪才留胡子。
而据《奉天通志》文雅点地记载:“有人称强盗曰胡子。凡有二说:一说胡子之称,起于明代。汉人即称东北夷曰‘胡儿’,明时,胡人往往越界掳掠汉人,见之则曰胡子。胡子,犹胡儿也。后逐沿为强盗之称;一说,昔时强盗抢劫,恐人相识,常戴假面垂红须,供以遮掩,故又称红胡子,‘鬍’、‘胡’音同,故通用。”
后来还引申到外国人身上,尤其是俄国人,因为俄国人胡子发红发黄。再就是打仗时,“咣”一枪之后,就用红绒线把枪眼堵住,再拿第二个子弹,所以大伙叫“红胡子”,据说“红胡子”比胡子还厉害。
鸟类的座山雕是秃鹫这种大型猛禽的俗称,以大型动物的尸体为食,看起来凶猛异常。剿匪小说《林海雪原》里最大的土匪头子也叫座山雕,留着一把山羊胡,看起来增加了几分恐怖,让小孩看着说不准会吓哭了。座山雕白头发、黑脸膛、长着一副鹰钩鼻子,是个瘦小老头,不过在文革样板戏和小人书中,臭名远扬的“座山雕”比较胖,或许为了突出掠夺人民财产的剥削阶级的腐朽形象。最后座山雕在威虎山上被解放军战斗英雄杨子荣抓获,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海林镇,当地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胡子多了长了就成绺儿了。所以东北人对于成帮成伙的土匪称为“绺子”。成年人一边轻声捋着花白的胡子,也会慢声巴拉地说:“胡子,胡子,可千万别再长出来啦!”寄托着淳朴乡亲对胡子的恐惧感和太平日子的向往。
可是向往是向往,胡子一天天长,“胡子”一天比一天多。有首歌曲唱道“胡子里装满故事”,关于“胡子”的故事也让人好奇,甚至是惊悚,比如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当然也有振奋,比如打富济贫、抗击日伪。
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精通德语(家乡吉林德惠语言)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