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是存着借此来自己消闲,或乘机哄骗读者的意思的。”看来,瞿秋白和鲁迅虽未曾见面,但友谊已经很
深了。 不久,鲁迅又拿卢那察尔斯基《被解放的唐·吉诃德》请瞿秋白翻译。本来,鲁迅已从日文本翻译了
这剧本的第一场,以陏洛文笔名在《北斗》上刊出。找到俄文原本后,鲁迅认为最好请瞿秋白从原文从头
译起。瞿秋白也欣然答应,并且立即动手,在1931年12月20日出版的《北斗》第一卷第四期刊出第二场译
文,并连续刊登。但到1932年7月20日《北斗》第二卷第三、四期合刊登完第三、四场以后,因《北斗》
停刊而中止刊出。直到1933年10月,鲁迅把全稿找齐,写信时间当在1931年秋,8月下旬至10月初之间。 才交联华书局印单行本。鲁迅在后记中写了如下的话: 从原文直接译出的完全的稿子,由第二场续登下去,那时我的高兴,真是所谓“不可以言语形容”。
可惜的是登到第四场,和《北斗》的停刊一同中止了。后来辗转觅得未刊的译稿,则连第一场也已经改译
,和我的旧译颇不同,而且注解详明,是一部极可信任的本子。藏在箱子里,已将一年,总没有刊印的机
会。现在有联华书局给它出版,使中国又多一部好书,这是极可庆幸 的。① -------- ①《鲁迅全集》第7卷,第403页。
可见,瞿秋白的译作,鲁迅是如何看重呵! 1931年11月间,《毁灭》译本出版。就在这不久,瞿秋白在对照俄文原著校读后,于12月5日,写了
一封长达六千字的长信,欣喜地说: 你译的《毁灭》出版,当然是中国文艺生活里面的极可纪念的事迹。翻译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名
著,并且有系统的介绍给中国读者,……这是中国普罗文学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每一个革命的文学战
线上的战士,每一个革命的读者,应当庆祝这一个胜利;虽然这还只是小小的胜利。 你的译文,的确是非常忠实的,“决不欺骗读者”这一句话,决不是广告!这也可见得一个诚挚、热
心,为着光明而斗争的人,不能够不是刻苦而负责的。……你的努力——我以及大家都希望这种努力变成
团体 的,——应当继续,应当扩大,应当加深。所以我也许和你自己一样,看着这本《毁灭》,简直非常
的激动:我爱它,象爱自己的儿女一样。…… 瞿秋白在指出了译文中的问题之后,又诚挚地说: 所有这些话,我都这样不客气的说着,仿佛自称自赞的。对于一班庸俗的人,这自然是“没有礼貌”
。但是,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 这种感觉,使我对于你说话的时候,和对自己说话一样,和自己商量一样。① 鲁迅收到这封热情真诚的长信以后,十分高兴。他把这信送到《十字街头》,以《论翻译》为题,发
表在1931年12月11日。 25日该刊第一、二期上。12月28日,鲁迅写回信给瞿秋白,热情地说:“看见你那关于翻译的信以后
,使我非常高兴”。“我真如你来信所说那样,就象亲生的儿子一般爱他,并且由他想到儿子的儿子。…
…不过我也和你的意思一样,以为这只是一点小小的胜利,所以也很希望多人合力的更来绍介。”② -------- ①《鲁迅全集》第4卷,第370—378页。 ②《鲁迅全集》第4卷,第379—385页。
在这两封信中,瞿秋白和鲁迅都以“敬爱的同志”相称。 这在鲁迅是极少有的。只是后来,他在《答托洛茨基派的信》中,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引为同志”。由此可知,两人的友谊,是何等深厚! 瞿秋白和鲁迅的第一次见面,据杨之华回忆,是在1932年夏天,他们从法租界毕兴坊搬回紫霞路以后
。一天早饭后,瞿秋白由冯雪峰陪同,高兴地去北川公寓拜访鲁迅,直到晚间才回来。两个好朋友终于见
面了。瞿秋白回到家中,还处于兴奋状态。他告诉杨之华说,彼此一见如故,谈的十分投机。他邀请鲁迅
全家一道来紫霞路作客,鲁迅愉快地接受邀请。许广平对两人这次会见的情景,作了生动的描绘:“鲁迅
对这一位稀客,款待之如久别重逢有许多话要说的老朋友,又如毫无隔阂的亲人(白区对党内的人都认是
亲人看待)骨肉一样,真是至亲相见,不须拘礼的样子。总之,有谁看到过从外面携回几尾鱼儿,忽然放
到水池中见了水的洋洋得意之状的吗?那情形就仿佛相似。”“鲁迅和秋白同志从日常生活,战争带来的
不安定(经过‘一二八’上海战争之后不久),彼此的遭遇,到文学战线上的情况,都一个接一个地滔滔
不绝无话不谈,生怕时光过去得太快了似的”。① -------- ①许广平:《鲁迅回忆录》。
这一段绘声绘色的叙述,使我们仿佛置身于鲁迅家中的客厅:圆形的玻璃鱼缸,几尾金鱼欢快地游来
游去。鲁迅和瞿秋白各自手挟香烟,在烟篆中,两人促膝交谈。 鲁迅直抒胸臆:“对俄国文学,我有极大的兴味。我之写小说,原因之一也是由俄国文学家为劳苦大
众呼号战斗所给予我的影响。” 瞿秋白深有同感:“俄国的国情,很象中国。俄国革命掀天动地,使全世界都受它的影响。” 鲁迅娓娓而谈:“为人生;俄国的文学,从尼古拉二世以来,就是这样。无论它的主意是在探索,或
在解决,或者堕入神秘,沦于颓唐,而其主流还是一个:为人生。” 瞿秋白极以为然:“是的,文学家的笔,就是人类情感之所寄,俄国进步文学家的笔,是为被压迫的
劳苦大众而写作的。” 鲁迅赞许地望着瞿秋白:“把俄国文学的精品译给中国人看,无异是在暗夜里烛照人生的火光。” ………… 这次会见,使瞿秋白感到振奋。在摆脱了世事纷扰,重回文学园地的时候,得识鲁迅这样的同志和战
友,他怎么能不振奋呢? 6月间,瞿秋白连续在10日、20日、28日,写信给鲁迅,谈他对于整理中国文学史和翻译问题的意见
。信都写得很长,似乎有永远说不完的话。 夏去秋来。9月1日上午,天下着雨。鲁迅和许广平偕海婴冒雨来到紫霞路六十八号。鲁迅所以特地要
在雨天来,也许同为在雨天里少有特务的盯梢。鲁迅来时,瞿秋白无限喜悦地从书桌旁坐起来表示欢迎。
客人很欣赏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