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人卢生寻求碣石山的仙人。卢生是继徐福之后第二位受到秦始皇信任的方士。卢生一句“亡秦者胡也”,使秦始皇立即启动了大规模地对匈奴作战和修筑万里长城的工程,虽然秦始皇对匈奴的战争和修建万里长城绝不是因卢生一言而定,但是,卢生的话肯定点燃了秦始皇攻打匈奴的熊熊烈火。同年,秦始皇又派韩终、侯生、石生寻求“仙人不死之药”。
到了卢生受重用之时,围在秦始皇身边的已不是一个方士,而是一批方士。当徐福从秦始皇的兜里掏了一大把钱,开着船带着人走了以后,很多人都觉得徐福发财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财富效应。其他人也觉得可以像徐福那样,到秦始皇的股市里面淘一桶金,所以陆续有人找秦始皇去兜售各具特色的神仙学说。秦始皇是来者不拒,所以,卢生到来之时他也深信不疑,马上就派卢生去寻找仙人和仙药。卢生是燕人,徐福是齐人,都是靠近海边的人。除了徐福与卢生以外,秦始皇又信了一大批方士,这一大批人都从秦始皇那儿得到了政府的“财政补贴”,然后纷纷替他找寻仙药去了。 求仙未成半生疑 执迷不悟难放弃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他来到齐地,带了数千童男童女出海寻找仙药的徐福突然来见他。徐福已经走了九年,杳无消息,这九年之中徐福始终没有找到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因为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这种药,他当然找不到。他花了秦始皇这么多钱,用了这么长时间,怎么向秦始皇交差呢?
徐福是一位洞悉秦始皇求仙心切的方士,他对秦始皇说,蓬莱山上的仙药已经找到了,但是,海上有一种大鱼,每每添乱,所以上不了山,也弄不到仙药。希望能派一些神箭手给我,再遇到大鱼捣乱,我可以用连发的弩箭射杀它们,这样就可能得到仙药了。
秦始皇能够相信走了九年的徐福的话吗?
我认为秦始皇对徐福的话半信半疑。理由是什么呢?
第一,秦始皇对徐福不予惩罚。
《史记•秦始皇本纪》没有明确记载秦始皇是否听信徐福的话,但是,听了徐福的汇报之后,秦始皇没有处罚徐福。花了那么多钱,最后一无结果,竟然还不受惩罚,秦始皇是那么好糊弄的人?
第二,秦始皇亲自率人捕杀大鱼。
接见徐福的当晚,秦始皇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和海神开战,那些海神就像人一样。秦始皇醒了之后,特意找了个会解梦的人询问,一位博士告诉他,海神不能见到,但是海神往往驱使大鱼、蛟龙做先导。如今皇上对神的祭祀非常周到,这样的恶神,必须立即除掉。只要除掉了恶神,善神就可以露面了。
于是,秦始皇下令准备捕杀大鱼的用具,他自己还亲自操作连弩,准备射杀大鱼。秦始皇一路北上,也没有见到大鱼。到了之罘,看见一条大鱼,秦始皇亲自射杀了这条大鱼。
第三,秦始皇公开责难徐福。
秦始皇在“坑术士”事件中对徐福之事讲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秦始皇在决定处死诸生之时,表达了对徐福的不满。但是,在秦始皇处死的诸生之中并没有徐福。
徐福的下场如何,《史记•秦始皇本纪》没有记载。但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的记载和《秦始皇本纪》不同,该传说,徐福没有找到仙药,回来向秦始皇报告,自己见到海神了。海神问他,你是西土皇帝的使者吗?他回答,是的。海神问徐福,你有什么要求?徐福说,我想求延年益寿的仙药。海神说,你们秦王的礼物菲薄,仙药只能看不能拿走。我随同海神到了蓬莱山,看到用灵芝修成的宫殿,光艳照天。徐福问海神,我需要带什么礼物献给您?海神说,献上良家的男童和女童以及懂得各种技艺的百工,就可以得到仙药了。秦始皇非常高兴,立即派遣三千童男童女和各种工匠,还准备了五谷的种子,再派徐福入海。途中,徐福找到一片辽阔肥沃的土地,便带领众人留在那里,自立为王,不再回朝(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与《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的记载不同,但是,两篇传记有一点相同之处,就是秦始皇至死都不忘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
徐福二次出海,一去不归。有关徐福二次出海到了哪里,成为中外交通史上的一大疑团。其中,有三大问题最为关键:一是徐福为何二次出海?二是徐福从哪里出海?三是徐福到了哪里?
关于徐福为何出海,有寻求仙药说,也有躲避秦难说。其中,避难说是一新说。该说认为,徐福是有识之士,他是躲避海外消极反暴政的代表。他对秦始皇的暴政不满,对现实也有深刻的认识。他表面上热衷于求仙,实际上是在寻找一个躲避秦始皇暴政的世外桃源。徐福知道自己不可能找到不死之药,也不可能长期靠欺骗秦始皇来生存,一旦被秦始皇发现,肯定是死路一条。于是,他利用秦始皇渴望求仙的心理,精心策划了这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徐福的精心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员,二是物资。徐福精心挑选的是三千童男童女,是未来繁衍人口所必需的,而且也符合寻找仙药的要求,不至于引起秦始皇的怀疑。徐福更是精心策划物资准备,他要的是船队、百工、谷种,这样既能渡海,又能落地生存。
唐人汪遵有一首《东海》诗:
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
同作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
该诗前两句写徐福入海求仙,一去不返。后两句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时人避难至桃花源,暗指徐福也是避秦难之人。其中“武陵”被后人认为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湖南武陵。全诗表达的即是徐福因避秦难而入海的主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