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lu >> 吕不韦 >> 正文

 

旷世奇才吕不韦的悲惨结局

故乡;

  夫谁使余及此兮,乃谗言之孔张;

  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

  余听不聪兮,敢怨秦王?

  当然,此诗只不过是小说家言,未必真的就是赵迁所作。

  秦王对于尉缭献的离间六国君臣之计是非常赞赏的,对尉缭也很赏识,准备重用尉缭。谁知尉缭却对秦王嬴政很失望,以至于想立即离开秦国。

  尉缭大概会相面,而嬴政给尉缭的印象很不好。

  在与嬴政会谈后,尉缭回到住所,对人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史记•秦始皇本纪》)

  尉缭之言,可能是有史可稽的唯一对秦始皇长相的细致描述。所谓“蜂准”,据《史记正义》的解释,就是高鼻梁;“长目”,即长长的眼睛。高高的鼻子,长长的眼睛—单就嬴政的鼻子和眼睛来看,嬴政应该算是个美男子了。

  嬴政五官中,尉缭只描述了眼睛和鼻子,然后说嬴政长着“挚鸟膺”。“挚鸟”指鹰鹫之类的鸟,“膺”即胸,所谓“挚鸟膺”,即说嬴政的胸像鹰的胸,鸟禽类的胸都是凸起的。用今天的话说,嬴政长着一个“鸡胸脯”。

  接下来,尉缭形容嬴政说话的声音是很恐怖的“豺声”,即说嬴政说话的声音像豺狼嚎叫。

  由嬴政的长相和发声,尉缭进一步分析出嬴政的性格是“少恩而虎狼心”。“少恩”,即刻薄寡恩、忘恩负义。尉缭认为,嬴政的性格是虎狼之性,是个凶狠残暴的人。

  这种人,在不得志或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得平易近人,甚至可能甘心屈居人下;而一旦得志,“亦轻食人”,即随便杀人,就如虎狼食人那样视为理所当然。

  与这样的人共事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尉缭说:“我现在只是个老百姓,他会见我时却肯平等地对待我,还时时表现得很谦逊;而一旦他统一天下的志向实现后,他会把天下之人都视作他的俘虏和奴隶。对这种虎狼之人,不可与之长期相处。”

  于是,尉缭便想离开秦国。嬴政得知尉缭想走,极力劝阻,封尉缭为秦国尉,希望尉缭留在秦国帮助他统一天下。

  尉缭此时走已走不成,逃也逃不掉,只好留了下来。

  不过,尉缭虽然留在了秦国,却从此不知所终。司马迁只用了一句话,便结束了对尉缭的叙述:“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也就是说,尉缭计策虽然被采纳,但尉缭其人并没有被嬴政重用,嬴政重用的是李斯。

  也许,由于尉缭深知嬴政的为人,所以才韬光养晦,以图苟全性命。

  可惜吕不韦没有像尉缭那样由表及里地看透嬴政的为人,还一直做着辅佐儿子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春秋大梦。殊不知,敌国尚存,他自己便先被消灭了。
五、吕不韦是“佞人”吗

  司马迁在写完吕不韦的传记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韦及嫪毐贵,封号文信侯。
 
 
 
人之告嫪毐,毐闻之。秦王验左右,未发。上之雍郊,毐恐祸起,乃与党谋,矫太后玺发卒以反蕲年宫。发吏攻毐,毐败亡走,追斩之好畤,遂灭其宗。而吕不韦由此绌矣。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

  最后,司马公发出了这样一句感慨:“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在此有必要解释一下。

  “孔子之所谓‘闻’者”,指的是《论语》中的一句段话: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在《史记集解》中,东汉学者马融却对“闻人”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此言佞人也。”

  照马融的理解,司马迁认为吕不韦只不过是个奸佞小人罢了。

  按此典故,“闻人”,原来指的是“佞人”。

  有意思的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报刊上称虞洽卿、黄金荣、杜月笙等人为“上海闻人”,这些“闻人”不学无术,还以为这是媒体对他们的誉词,欣欣然接受之而无惭色。

  我认为,说吕不韦是“佞人”,未免有失公允。吕不韦以投机商业的手段投机政治,并且潜移秦国国祚,这是为伪君子、假道学所不能容忍的,马融号称汉代大儒,看来对吕不韦的所作所为很厌恶,所以他认为“闻人”就是“佞人”。

  而“闻人”就是“佞人”吗?马融的解释,也不见得正确理解了孔子所谓“闻人”的含义。

  《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论,都是只言片语,段与段之间,甚至句与句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而且有些话常令人不知所云。如《论语》开篇三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让人摸不着头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中, “时习”二字令人不知所云。有人解释为“经常复习”,有人则解释为“经常做练习”,还有人解释为“及时去实践”,莫衷一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一句,关键是这个“朋”字,有人解释为“同学”,有人解释为“朋友”,有人解释为“志同道合的人”,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仍有歧义。有人解释为:“同学无知,你在教他的时候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吗?”也有人解释为:“人家虽然无知,但人家脾气好,这不也是个君子吗?”更多的解释是:“别人不了解你,你却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吗?”

  我上中小学的时候,老师常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来劝导我们复习功课,大量的家庭作业,就是为了“复习”。这种枯燥乏味的重复性劳动,怎么会是一件快乐的事呢?

  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更牵强了。天下之大,不了解你的人多了,你生气生得过来吗?别人不了解你,你不生气,这就算是君子了吗?这样的话,成为一个君子也太容易了!

  再回到“闻人”一词。马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吕不韦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旷世奇才吕不韦的悲惨结局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