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后如果继续实行吕不韦的主张,其政治局面肯定会好得多 吕不韦以吕易嬴,后世传说很盛,《史记?吕不韦列传》也采取这种说法。但成书早于《史记》的《战国策》却没有类似记载。前辈史家认为,《战国策》喜采个人阴私,既然不载此事,显然是因为当时还没有这种传闻。另据后世学者考证,秦始皇并非吕不韦的儿子。
有网友说“王立群教授放着吕不韦的治国思想不研究,反倒在百家讲坛穷究秦始皇是不是吕之私生子问题的结论,如同刘心武反复论证秦可卿到底是谁的问题一样,很没有史学研究价值”。我认为,这个说法很有见地。其实,吕不韦的治国思想很值得重视。 我觉得,吕不韦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当政后除了继续贯彻秦国一贯奉行的法家的主张外,还认真研究法家以外的各学派的学说、主张。《吕氏春秋》包含了儒、法、道、墨等各派观点,历来被称为“杂家”的代表作。吕不韦的统治方法不限于法家的那一套,而是兼采儒家和道家的策略,同时也懂得用怀柔的办法进行统治,他实行的是“恩威并施”的统治术。由于吕不韦兼采众家主张,所以在他当政的几年里,秦国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国内的政治也比较清明,思想领域内达到了秦国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
秦王政对于主张绝对君主集权的法家学说十分崇拜,而对吕不韦的“杂家”十分厌恶,这就构成了他们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尽管历史上把吕不韦和秦王政的斗争描写成“宫闱秽事”,但它实际上是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而其他理由都是借口。这场斗争的双方在统一全国、加强地主阶级政权以及统治人民方面,并没有根本的分歧,但在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方面,则有所不同。因为秦王政取得了对吕不韦的胜利,就加强了秦国政治中的暴力成分。这个暴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得统一战争迅速胜利,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个暴力使得统一后的秦朝变成了一个大监狱,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虽然战乱频仍,但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可以说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百家争鸣”的宽松的学术气氛。这种思想上的宽松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其对政治、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是难以估量的。可惜,在几千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只是偶尔翻起的一朵浪花。它既是空前的,到目前为止也是绝后的。
不难设想,吕不韦的“杂家”主张(主要是指他当政时期思想上的那种宽松政策)如果能继续贯彻下去,后来的局面肯定会好得多。当然,历史是没有假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