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国的丞相,也是封建社会皇权下数得清的几位称职丞相中的一个。如果没有他,历史便是另一种写法了(那是因为他的《吕氏春秋》。没有此书,便不会有后来汉代的独尊儒学。更不会有儒学成为“帝王家的皇学”的千年历史和特权。那样,中国的历史能不是另一种样子了吗?)。尽管嬴政可以不承认,尽管许许多多的皇帝、准皇帝们可以不承认,但历史与一个皇帝相比。他们(包括嬴政在内)又还是那么地渺小了呀!
吕不韦一生干了几件光彩的大事?
第一件是选择了子楚。为什么选择子楚。《史记》上说,吕不韦有一次到邯郸做生意,见到了因两国战事而作为人质押在赵国的楚国公子子楚,这个具有政治家眼光的商人回家与父亲对话,问父亲:“耕田之利几倍?”
父答:“十倍。”
吕又问:“做珠玉买卖之利几倍?”
父答:“百倍。”
吕再问:“立一个国君之利有多少倍?”
父答:“这就没有底数可参了。”
吕不韦说,耕田做买卖都是非常辛苦的,我们的这些财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战争毁掉,如果我们用这些财富去做一件大事,比方说,去帮助立一个国君呢?这样,子孙不都有荣华富贵了吗?
此言甚好。历史却忘记提醒吕不韦,“在制定计划时,要留有充分的余地……”。这余地,他没有留。后来的结局,当然也不见得就是因为没有留充分余地所致,但也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历史喜欢翻来覆去,没个准信儿,计较它,划不来。
话说回来。如果照《史记》与《战国策》之说,吕不韦的确是个大商人,他把政治与经商放到一起来了。这也使后来的人们总常常把政治与赢利混在一起。赢利可以谋求政治(如官爵、权力),政治(如官爵、权力)又可以获得更多更大的赢利(比先前要多得“没有底数可参”)。如果说,政治与经济不可分割,一个想成功大事业的人必须要有这两者才能成功的话,吕不韦在这里开了先河。事实上,自秦之后历朝历代的人,都把《史记》《战国策》上那段“立一个国君之利”的话当作了经典,也几乎没有人会怀疑它的现实性和实践中的有效性。但我们再想一想,从吕不韦在邯郸看到子楚时,那是什么时候?到了赵国放子楚回国,公元前249年子楚接了王位,他君子不失言,立即让吕不韦当上相国。吕不韦首战告捷,灭了东周。天性慈悲的子楚一上台就大施仁政,“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又对东周,“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不是个做皇帝料子的行径完完全全地显露了出来,他吕不韦见其仁慈,也不多言,心想,倪端并非今日观出,事至如此,只能如此。不韦这时曾有一悔,无奈木已成舟,只好喝下这杯苦酒,听其自然。要说此亦正如吕不韦所望,那真是屈杀吕某也。要说全是姓吕的做出来的,他又怎能否定?不如此,又能怎样?说到这里,替吕不韦一思,那时他恐怕还未必敢有此念,事至那一步也莫敢没有,此一时彼一时,当有分别,系上吕家性命之刻便完全由不了他自己了。故胸伏大志,静观其变。有此一说,其间白驹过隙近20年光景。这20年里,子楚回国、赵姬生下嬴政,不韦当上“仲父”!正式行使摄政权。这倒也是学了前人周公的。周公先摄政后称王,他吕不韦是否也想到了这一步?司马公为何不在这里点一点呢?是疏忽还是故意那么做的?20年做成一笔生意,这生意做得也实在是太长了。比卧薪尝胆还要辛苦千百倍啊!还不知后面到底是赢还是亏?此时,吕不韦曾有一想,他想到了吕尚,想到吕尚便有一叹,难知后面路铺的是祸还是福?正因有此一叹,也许便萌发了编纂《吕氏春秋》之念也不是不可能的。 《史记》《战国策》写得妙处我以为是吕不韦给子楚在秦国铺好了华阳夫人的路那段。大功已成一半之际,子楚到吕府饮酒,酒间,子楚见赵姬漂亮便向吕不韦索要。吕不韦心里很生气。古人云,君子不夺人之好,你竟然连我的爱姬也要?此处绝显吕不韦是个胸怀大志者,他不会因为一个女子而失去已经成功一半的事业,事实上他俩已是一根绳上的两只蚂蚱,吕家早已因子楚而倾家荡产,不那么做已经不行。那么,这里有个关键的事是,当时的吕不韦是否知晓赵姬有身孕。一种说法是,吕不韦知道,而赵姬没有告诉子楚。另一种说法是,根本就没有那么回事。合该“无巧不成书”留给历史一个谜?还是文人编的好?请一思:那个嬴政无论从仁义和为人上都与其父子楚完全不同。若按性格和行为来论说的话,倒是与吕不韦很近。一个欲成大业而敢于铤而走险逼生母、杀生父的家伙,与那拿万贯家产去做冒险生意的吕不韦有何两样?从这一点上说,赵姬肚子里的孩子是吕不韦事先弄好的话也能成立。如果真是,这吕不韦可是历史第一大伟人也。天地间,如此周密计划,如此顺利地实施而成功,谁可比之?前人吕尚、周公也要望而生叹啊!但在子楚向吕不韦索要他的爱姬时,吕不韦为何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表情?写家此处写他为什么要写出“事至如此地步,他的投资不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无奈?他知道赵姬腹中有自己孩子,那不更是一笔无可比拟的大买卖么,要高兴才是呀。从今往后,吕家不是有了代秦称雄天下的机会么,那不比周公更好。写家为什么不那么写?试问,是写家有意卖的关子还是写家的疏忽?这倒是一时无法叫人明白。不明白也罢,历史总是有些悬念留着让后人做做文章,讨点润笔费买盅酒逐逐寒的。从奴隶社会过渡而来的封建社会,它所带来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其中有一点不就是“家天下”么?世人说吕不韦很阴谋,把自己的儿子算成嬴家的。算成嬴家的有什么呢?他总究没有取而代之啊!从这一点上来看,吕不韦在当时,还算是一个以“天下为公”的人,他做的一切终究还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呀!这种作嫁衣裳已经做到了没有人能做和肯做敢做的地步──把自己的儿子真正地整个儿地给了人家。
第二件大事是前面我已经提到的灭东周。那是他上任相国后的第一个大动作。接着,他开始继续推行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集中兵力攻击和蚕食韩、赵、魏三国。五年间,得近70余城。有了这些城后,吕不韦把它们按秦国的行政划分设置为郡县,便于管理。他的这个作用是为后来的嬴政上台执政扫清了来自近邻敌国的威胁,也为后来嬴政一统天下放出了一块样板。殊不知,此乃大忌。对于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