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化石能源,我们应像对待文物一样对待煤,应像使用土地资源一样使用煤炭资源。而现实是,开矿门槛极低,浪费极其严重。创造一个万元产值,我国需要5吨煤,美国则只需1吨。回采率低、利用率低,是两大业内承认的事实,然而一直无良方使煤有效发挥余热。
相当多人指望科技革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对此刘庆邦不认同,他比喻:“这是扎针没扎到穴位上。”真正穴位是头脑中的安全意识,心中的生命意识。他强调,安全教育绝不能指望技术革命,而是要从生命科学教育入手。如果这两个意识是空白,矿工可以使科技报废,先例即是人使瓦斯报警器失灵。瓦斯探头数字显示1%时就应停工通风,但煤老板、矿工往往受钱驱使冒险作业。
两个意识如何栽心植脑?刘庆邦以己为例。他做矿工时,工会将安全生产规程编成顺口溜,便于文盲、半文盲的矿工牢记。如“处处谨慎,步步小心,防事故如防敌人”、“干活先敲帮(煤墙),班中不遭殃”、“采煤先问顶,安全有保证”……“敲帮问顶”,刘庆邦形容“要像‘阿弥陀佛’一样当经念,且年年念、月月念、日日念、时时念。”“那时,我们念经,干部、技术员跟班。干部思想上有根弦常备不懈,矿工就是归到煤炭行业中的农民,绝大多数人昨天还土里刨食,今天便下井挣钱了。所以,领导、技术员在跟班时负有技术上引导、智力上领导职责,各级领导大会小会反复强调‘挖煤靠的不仅是力气,还要会动脑筋,要懂得保护自己。’”刘庆邦记得,一位干部总在会上比较这两句话:“你们说,是生命无价中(河南方言),还是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中。” 一些矿难,据刘庆邦了解系违规所致。1985年,淮南某煤矿发生瓦斯爆炸即因放炮员用明火点燃了瓦斯所致。另一因素是干部跟班空缺。再就是“刮风式”的安全生产检查,刘庆邦直言此亦为矿难隐患———他做矿工时,没有刮风,只有念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小煤窑仿佛一夜间遍布全国,矿难随之频发。矿难发生后的规律是,煤老板首选逃为上,逃之后呢?刘庆邦说,煤老板并非逃了,而是在摆平有关官员,煤老板不把钱花在遗属上,而是花在官员身上。现今国家钳制煤老板的做法是冻结账户,控制窑主,追究责任人,一追到底,另一做法是令入股官员撤股。然而有的小煤窑明关暗不关,一些入股官员明撤暗不撤。刘庆邦被亲戚告知,检查人员来了,煤老板封井;走了,机器立刻轰鸣。如何有效遏制这一现象?2005年8月7日发生在广东梅州121人的矿难,当地国土资源局官员的黑股随矿工尸体暴露,最高人民检察院将梅州矿难列入2005年官员渎职要案之一。刘庆邦希冀,这一亮剑之举能“有效遏制”腐败。
“腐败不除,矿无宁日。”此话,刘庆邦借《阳光》期期呐喊。
■刘庆邦的写作“得‘地’独厚”,无论地上地下,都是“砸断骨头连着筋的灵与肉的联系”
1986年,刘庆邦请教林斤澜写小说的秘诀,林斤澜转述了沈从文的话———“贴着人物写”,说完即止。刘庆邦再问,林斤澜笑答:“我也像你这般问过,沈从文第二遍回答与第一遍一样。”
从事创作30多年,今日刘庆邦这样诠释“贴”字———与笔下人物贴心贴肺。贴着人物写,深度、广度、宽度自然显现。否则,刘庆邦比喻“好像汽车打不着火,需借外力推着走,靠推力能走多远?”
刘庆邦作品的题材,一半地上(农村)一半地下(煤矿),他称他“得‘地’独厚”。无论地上地下,他写作的背景皆来自地上地下的亲历,是“砸断骨头连着筋的灵与肉的联系。”刘庆邦妹夫、内弟、3个堂弟皆在老家河南煤矿,点滴信息能在第一时间速报他这个北京亲戚。2005年秋天,刘庆邦回老家沈丘居住月余,亲戚家境即是整个矿区缩影。“吃喝不愁,但日子普遍紧巴。教育支出占大头。”此间,刘庆邦耳闻一件真事。一位矿工父亲为得到6万元抚恤金,给下井的患有癫痫的儿子喝了致命的药。这件事促使刘庆邦的笔走向纵深———由肉向灵掘进,《红煤》即是掘进的尝试。
刘庆邦的作品总在黑暗中给人一条“光明的尾巴”。中篇小说《神木》即是。1998年《中国煤炭报》发表一篇报道《揭露黑暗矿井下惨无人道的杀戮》,讲述一犯罪团伙将外地打工青年骗到小煤窑后杀死,伪造事故现场,再以死者亲人名义向窑主诈钱,48名无辜者命丧该团伙手下。该报道催生出了小说《神木》,2003年被改编成电影《盲井》。
刘庆邦给自己的职业定位是———“关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这一转型期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就煤矿而言,转型期给作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富矿,没有一个行业如煤矿业出现那么多作家,如陈建功、从维熙、周梅森、谭谈等。此现象佐证了刘庆邦之说:“煤炭是生活中的盐。盐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城市化进程,欧洲耗时400年,美国200年,日本100年,刘庆邦保守估算中国至少需用四五十年。此间,1亿多农民工往来城乡间,来来往往中要上演多少人间活剧。刘庆邦说,现实主义作家不应忽视他们的存在,不应无视煤黑血红的现实。煤矿现实即中国现实;煤矿焦点、敏感点即中国焦点、敏感点。煤炭被称“乌金”,矿工称采煤是“采金子变银子”,而血染的银子还要滚动多久?现实主义作家刘庆邦的使命是———以笔为剑,斩断这滚动之路。
至今,刘庆邦未用电脑写作,仍习惯手书。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惯性,第二———他不愿丢掉平顶山矿务局的人双手赠送给他的钢笔。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