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柳建伟 >> 正文

 

柳建伟:2003年的最后一天来到北京

2003年的最后一天,柳建伟踏上北京的土地,12年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到北京来发展,是柳建伟多年的心愿。成都是非常好的地方,成都军区包括四川省都对他不错,从大学毕业后,柳建伟在那里待了20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在一个城市待久了,
 也许会有自满的想法滋生。在成都期间,他到北京读解放军艺术学院,去北师大读研究生,每年几乎都到北京生活一段时间。“我有一个量化的判断。我感觉如果在北京3年能完成的事,在外省估计5年才能完成。搞文化还是要在一个文化中心来做,可能各方面的条件好得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北京,人才济济,让我感到压力。我是需要有压力的人。我的这样一种创作道路,和给我自己选择的创作对象,还有我自己关注的这样一种生活层面,还是来北京的好。我觉得我关注重大转型时期给我们的人生、个人带来什么东西,有的作家可能关注个体,但是在四川的出租车司机一般谈什么地方有好吃的,但北京的出租汽车司机,连美国政府内阁都能给‘安排’。我当然也喜欢成都美食,但我不写成都美食,我关注重大的变革,北京的这种优势别的地方是不能比的。对我来说是同向的支撑。”到北京后,柳建伟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大明悲歌》,去年下半年又给二炮写了一部20集的连续剧《石破天惊》。在成都,如果懒散一下,可能就做不了。
   如果说四川是内海,那么北京就是大洋。柳建伟一直期待到北京来发展。这个梦做了12年。他原来是搞计算机专业的,想通过文学改变自己的职业,但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没能改变,读了研究生也没能改变,他一直待在原来的单位,以业余作者的身份创作了《突出重围》、《北方城廓》。机会终于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找到柳建伟,希望他把抗洪题材的电影写好。2003年春天,电影《惊涛骇浪》公演,下半年柳建伟开始调动。调来两个半月之后,正赶上单位分房子,柳建伟从八一厂的招待所搬进了一个90多平米的房子,从原来的专业作家,变成了编剧。
   北京是一座大气的城市,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柳建伟的父亲曾在北京工作多年,北京对柳建伟的童年产生很大的影响。童年的记忆是根深蒂固的。就像很多作家如莫言、贾平凹,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农民,这是童年的经验。北京对柳建伟来讲有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中国历代的文人有派别之分,但是北京有文学的包容性,所谓京味小说在北京只是一个流派而已,写海派也有市场,也能找到同道。在地级城市,如果你不从众,是得不到认同的。
   柳建伟说:“我曾经想,如果来不了北京的话,是否考虑回河南。但是我也有担忧。河南地方上走出来的作家以及部队里走出来的作家,如周大新、阎连科、朱秀海、李洱刘庆邦,这些作家来到北京发展都很好,这说明北京这样一种文化的基础和河南是基本一致的。保持了文化最根本的因子。我没听说河南籍作家跑到上海后发展很不错。”他想,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到北京的战略转移,如果没有特别的机遇,将会在北京这座城市一直待下去。
   到北京后,柳建伟对目前的状态非常满意。在别的地方待着,有像一滴油滴到水桶里的感觉。而在北京,是如鱼得水的感觉。年底可以写完《大明悲歌》,这部作品是他战略上的一种尝试,过去写过农村题材、都市题材、军事题材,现在尝试历史小说创作。但也有一些不足,职业是编剧,电影创作是一个群体创作,不同于过去,想做什么,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尽情发挥,现在成了编剧之后,自由度小了。创作上不是那么自由了。好在现在还有时间从事小说创作,可以继续原来作为作家的独立创作的享受。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柳建伟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柳建伟:2003年的最后一天来到北京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