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采访了前来横店参加第三届浙江作家节的著名作家柳建伟。聊起文学,这位成就斐然的作家兴致很高,和我们长谈了两个多小时。 今年4月,柳建伟凭借长篇小说《英雄时代》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对此,柳建伟说,虽然以前其他小说大奖都已得过,但得茅盾文学奖还是很兴奋,是个很大的激励。对今后的创作也肯定会有影响,因为压力大了,作品轻易不好出手,但也是好事,压力就是一种动力。 这是柳建伟第五次到浙江,他觉得浙江的发展代表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很希望能在浙江的某个小城蹲上一年半载,深入调查研究,像费孝通先生写作《江村经济》那样,能创作出对得起这个时代的好作品。“《大明悲歌》会与众不同” 目前,柳建伟的计划是尽快将《大明悲歌》修改定稿。这是部历史小说,八年前即有写作念头,2001年开始动笔,去年年底完成初稿,共约90万字。主要写明嘉靖末年到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约30年间的事。 柳建伟此前的《北方城郭》、《突出重围》以及刚得奖的《英雄时代》都以表现当前社会现实、反映军旅生活为主题,接着却要转向历史小说写作,这多少让我们有些疑惑。柳建伟解释说:“写现实题材久了,要有更大的突破也难,主要想换换口味。虽然是第一次涉足历史小说,但我做了充分的案头准备,比较细致地研究了这段历史,相信《大明悲歌》肯定会与众不同。” 柳建伟说,曾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少年天子》、此次一起获奖的《张居正》以及二月河、唐浩明他们的作品,都以某一人物为中心,围绕中心人物展开叙述。他的小说则并无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写了皇帝、大臣、宦官等一大帮人,力图通过一个整体,比较完整丰满地表现出那个时代。“我写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钱穆的学问比钱钟书好” 为写作《大明悲歌》,柳建伟很系统地看了许多历史著作。其中对柳建伟“史学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是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再就是钱穆先生的作品。当年阅读《光荣与梦想》的体验,他说可用“震撼”来形容,正是它那种扎实有力、瑰丽多姿的风格,奠定了柳建伟自己的“史学观”基础。 柳建伟细读了内地已出版的所有钱穆作品,他觉得钱穆是中国20世纪最大的学问家,学问比钱钟书还好。如果侧重钱穆的史学研究,也可说他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史学家。柳建伟说:“钱老先生从中国历史文化的根本点出发,又独创性地创建了新史学的观念。作品非常大气,十分扎实,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独到深刻的见解,通过他的梳理总结,能让中华儿女将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下来。”“这是一个产生大作品的时代” 现今比较多的作家钟情于历史写作,柳建伟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历史小说写作有很多好处:作家表达的自由度更高一些;可以借助前人的“拐棍”走路,让自己写得更好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很走俏;写历史,事实上也在反映现实。但他同时认为,其实当前现实社会并不是没有好题材,问题还是出在作家自己身上。对于文学创作,如今外在的限制已越来越少,可以说写什么都可以,关键是我们作家对现实本质的认识与把握还较欠缺,下的苦功也还不够,表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觉得这是一个完全能够产生经典大作品的时代,关键就看我们作家的不懈努力了”。 曹雪芹、鲁迅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是柳建伟最推崇的作家。他说,他们都对人类命运、生存状态有着大悲悯情怀,同时作品体现了最高意义上的美和善。这也是所有伟大作家的共同点。 “为了达到这一终极写作目标,每位作家的手段当然各不相同。曹雪芹深刻地表现了美的毁灭,鲁迅冷峻地对国民性一一解剖,陀斯妥耶夫斯基长于描写内心的自我矛盾,巴尔扎克以金钱为观察社会的切入点,莎士比亚通过解剖‘权利和欲望’表现人性……”柳建伟逐一地点评着,目光炯炯,仿佛与这些大师早已心灵相通。□傅根洪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柳建伟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专访柳建伟:这是一个产生大作品的时代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