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晋瑜
陆续地从媒体上得知柳建伟。从长篇小说《突出重围》的“热卖”到改编为电视剧的“热看”,再到评论界及媒体的“热评”,柳建伟也从众作家中“突围”出来。“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采访了这位有着22年军龄的作家。 可以先谈谈您的创作经历吗? 上大学之前,我没看过多少书,也没有一个会讲故事的外婆。我属于强式文化一分子,跑到弱式文化中生存并且受到歧视。为了和农村的孩子打成一片,我老想融入那种苦难的生活,所以我的童年不是苦难的,却是孤独的、忧郁的。小时候最早接触的小说是《烈火金钢》和《金瓶梅》,是“文革”时期我舅爷拣破烂拣回的两本小说,封皮也破了,内容是石印的,当时都不知道看的是什么小说,后来才知道是《金瓶梅》,也只看了后30回。 我1979年参加高考,是新三届,当时社会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重文轻理,我学的是计算机。我在学校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四卷本小说,看了一天一夜,没吃饭,没睡觉,军校要求每天10点钟必须休息,我就在被窝里看小说,第一次知道还有这么好的小说。《突出重围》里有浪漫主义和英雄气概,就根基于约翰·克利斯朵夫对我的震撼。之后我读了《红楼梦》,不到一周时间就看完了,那是第一遍,现在看了有十来遍了。 少男少女钟情怀春的阶段,我喜欢一个女同学,但人家不喜欢我。她又坐在我斜前方,除了上课必须坐在那儿外,课余时间我只有在阅览室待着,在教室里是一种痛苦。1995年底我完成《北方城郭》,评论界和读者评价很老练,这种心理的成熟可能与作家的心理、气质、性格有关,所以我比较感谢那段时间的单恋,使我阅读了大量的名著,直到现在还保持着阅读速度和较好的记忆力。 对您走上文学道路产生影响的主要是什么? 那时看杂志,也涉及到不好的作品,就萌发了写小说的念头,心想他写得这样怎么也能当作家?大学时就想试一下。文学在我心目中是很神圣的,因为我早期看的小说都是很优秀的名著。当时我很不自信,我一个学理工的,这样做无异于是另类。当时我想了个办法,就是给自己施加一点压力,使压力转化为动力。怎么办呢?很多人开始写东西时都怕别人知道,我正好相反。我开始写的第一部小说是《郝主任的苦恼》,是写计划生育的,因为我们家有个邻居的朋友是计生办主任,我老听她们谈起,于是就写了一篇,写完后自己感觉也不行,但还是寄给了《人民文学》。不久就收到了铅印的退稿信,上面还用钢笔写了五个字“文笔欠精炼。”。第二天大家就都知道我写小说了,从那天起我开始有压力。 我注意到您的小说一直在关注着社会,包括您的第一篇习作《郝主任的苦恼》。 我不是“私语”写作的一类,不注重个人体验、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是把写作对象当作研究对象,以旁观者的立场,以研究者的态度。基于这两点,才能有准确的文字表达方式,我也是这样给自己定位的。 一般来说,作家都是学文的。您认为学理工对您的创作有影响吗? 学理工给我的创作打下很好的基础。我认为如果谈长篇艺术的话,首要的是结构,其次才是人物、情节、语言。长篇小说是大工程,要靠持久的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大工程肯定要用图纸的,首先要保证结构。现在很多长篇小说是“半部杰作”,就是因为没有比较系统的操作性。我后来读到很多伟大人物的传记,尤其是托尔斯泰、福克纳、茨威格的作品,我觉得他们都很重视操作性。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有没有比较明显的分界? 1983年学步,1989年开窍。有的作家写作是从短篇开始,然后写中篇、长篇,我一直觉得写作有开窍的瞬间。开窍肯定基于写作和阅读。1986年冬天,我上夜班,构思了一部《洁白的罪恶》,这时突然知道自己的小说是怎样的小说,这部小说在我的创作过程中一点也不重要,后来发表时删了一部分,原稿也没了。但我觉得我能写出东西了。从1991年到1997年,在北京学习的六年对我来说是蜕变的六年,这期间我接触了很多文学界最杰出的人物,那种文化氛围很能陶冶人,“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对自己写什么、怎么写,想要达到什么程度,优势和劣势在哪里都有了理性的认识,这些都得利于学理的底子。 您喜欢读谁的作品?关注过同时代的作家吗? 喜欢鲁迅的作品,我认为鲁迅是孤独的斗士,读他的作品,最好在深夜,打开小台灯,拉上窗帘,关了门。而不可能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里荡着秋千读。 我曾经做过论文,就是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的长篇小说都研究过。同时因为我选择了“马拉松比赛”,所以要看看人家是怎么跑法,再研究一下自己,会跑得更快。我对同时代的作家很关注,并对他们的劳动成果认真研读过。我认为如果张炜和贾平凹结合起来天下无敌,使中国文学可以真正跟世界较量。这两个作家是互补的,一个重理性,一个重感性。一种是对形而上的超拔迷恋,对抽象的东西有超拔的力量。像《古船》《柏慧》,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对现实,对形而上层面的一种隐喻。贾平凹正好相反,《废都》《商州》,很感性,很细腻。后来莫言出现了,他的长篇小说是看不到头的,看不出在哪个地方出一拳头,把大家都打蒙了。而且这几个人的写作都很刻苦,他们对我起到垂范的作用,从他们身上我吸收了很多营养。还有王蒙、李国文、宗璞的《南渡记》。我现在读王蒙的《狂欢的季节》,我认为这是继《活动变人形》之后的大作,确实大气。 作为军人,您是从什么时候触及军事题材的作品的? 考研之前我曾对哲学和军事文学包括战争历史都梳理过一遍,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柳建伟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我一直关注战争与和平——访军旅作家柳建伟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