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绝合唱”的李锐
|
杨占平 李锐是新时期山西“晋军”作家中最有个性最有成果的一位,也是倍受全国文学界众多作家和评论家关注的山西作家之一。上世纪90年代后期,李锐在随笔集《拒绝合唱》中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现在回想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坛,总觉得有一个很大的遗憾,或说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听了太多的合唱。不是那样合唱,就是这样合唱。难道除了合唱而外我们真的学不会欣赏独唱?真的没有勇气独唱?” 李锐“拒绝合唱”的思想表现到小说创作中,是他写每一部作品都要写出个性来,写出不同于别人之处来。因此,从一个专业作家角度看,他的作品数量不算多,但每一部都是力作,都浸透着很多心血。 李锐197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迄今已问世各类作品数百余万字,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假婚》,中短篇小说集《丢失的长命锁》、《红房子》、《传说之死》、《2000年文库李锐卷》,长篇小说《旧址》、《无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人间》,系列小说集《厚土》、《太平风物》,散文随笔集《拒绝合唱》、《不是因为自信》、《另一种纪念碑》,演讲、随笔集《网络时代的方言》等。其中,短篇小说《五十五壮汉》获得首届赵树理文学奖二等奖,《合坟》获得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三届《上海文学》奖特别荣誉奖。《厚土》获得第三届优秀中短篇小说百花奖、第二届“青年文学创作奖”、第十二届《中国时报》文学奖。《黑白》获得第六届《上海文学》奖。《银城故事》获得“2001—2003赵树理文学奖”、第六届“上海中长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长篇小说二等奖。此外,他还于1993年获得“庄众文文学奖”,2004年春,获法国“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等荣誉。他的许多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瑞典文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最能代表李锐创作成就的,首推系列小说《厚土》。《厚土》是李锐的大型系列小说《吕梁山印象》中的一部分,小说以吕梁山为背景,以某一时代特定阶段的生活为载体,揭示出了在长久历史中形成的人类精神的沉积物,揭示出了在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下,人的典型的生存境况,并在这生存境况的典型性中,体现出人性的特征,由此而探求人的生存形态、意义与价值。 《厚土》的叙述方式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抹去人物具体生活的特定时代印迹,如《眼石》、《好汉》等等。在这些作品中,读者难以从中看到人物生活的时代,于是,作品所写的生活形态便具有了一种跨时代的久远性质。还有一种是读者虽然可以从其中约略看到人物所处的时代,如《锄禾》、《合坟》等,但作家的意旨却是旨在将此作为一种跨时代的人类的某种生存形态来写。 《厚土》中的景色描写是十分独特出色的。作品中的景物存在,不再仅仅成为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而是被置于人生存境况的层面之中。比如《看山》中的山,恰如人一样“只能在苍天之下忍受屈辱的山们沉默着、木然着,比肩而立,仿佛一群被绑缚的奴隶。沉默聚多了,便流出一种对人生的悲壮;木然凝久了,便涌出对死的渴望;于是,从沉默和木然中宣泄出一条哭着的河来,在崇山峻岭之中曲折着,温柔着,劝说着。”这是在写山,也是在写人,山像人一样,也有一种对生的悲壮,对死的渴望,其实,表面看是在写山,实质上是在表达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秋语》中,作家把人的苍老与玉茭的收割融为一体:“玉茭秆上割出许许多多一模一样的圆”,正如人生循环往复的单调一般,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可以说,李锐在《厚土》中的自然景色描写,对于揭示作品中所写的人的典型生存境况,具有极大的作用。 李锐通过《厚土》,是在探讨:人是什么?人的生存的位置、意义、价值是什么?由此形成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这些话题虽然永恒,却是值得作家去不断探讨的,这也就是《厚土》的深刻意义。 上世纪90年代初,李锐开始写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旧址》。这部不足20万字的长篇小说,李锐“从冬天写到冬天,断断续续地花了一整年的时间。于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也被带进到小说里来,文字之间仿佛也有了四季的节奏和差别。”(《旧址》代序)《旧址》发表和出版后,马上引起许多作家和评论家的关注,认为小说所承载的丰厚思想内涵,有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通过家族史的写作,击破了庙堂历史所构筑的神话,写出了历史的沧桑感、悲凉感,表现出人性在历史面前的无奈和历史与人性的抵牾。 《旧址》是李锐《厚土》之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的核心,是对人性何以会被扭曲、窒息、戕害的追问,是对历史与人性关系的审视。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卑贱、贫穷,往往是政治、经济落后,文化愚昧的产物,这种落后与愚昧,只能使人性受到毒化、扭曲与戕害。物质的贫困往往导致精神的贫困。《旧址》对这一方面的揭示非常鲜明、深刻。李锐在批判下层劳苦大众身上的愚昧、野蛮、落后因素的同时,也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上层社会、上层人的生活。通过一些上层人的生活方式的描写,说明富裕的物质生活原来是建立在对其他人的压榨、排挤、剥削,对财富独自占有之上的,上层人对金钱、财富、富裕的物质生活的追求,造成了人与人的对立,人性就在猜忌、倾轧、陷害的毒沼中被扭曲、戕害了。 《旧址》从人的命运这一角度,对历史规律的巨大力量的揭示也是十分深刻的。在历史的各个阶段,人性都不能得以完全健全的发展与实现,在历史规律社会诸因素的巨大作用下,个人的命运显得十分渺小,充满着随机性、偶然性、被动性。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个人而言,人生、青春、生命又是一次性无法重复无法延长的,这就注定了人生的悲剧性。作品写出了人性在历史面前的无奈,写出了历史的永久,生命的短暂,写出了历[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李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拒绝合唱”的李锐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银城故事》 |
下一篇文章: 追问人类精神困境――评李锐长篇小说新作《银城故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