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评论家陈晓明说:“作为当今纯文学最后几个坚守者之一,李锐之纯粹和坚定可能是首屈一指。多年来,李锐的写作不为现实所动,不为市场所动,也不为潮流和各种评说所动。”2002年5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小说《银城故事》,读后,确实让人感觉到李锐的执著。 李锐的《银城故事》以辛亥革命前夕四川小城自贡(作品里的银城)为背景,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大潮中,革命党人、清廷官吏、盐商、土匪、牛屎客……活跃于当时社会舞台的各色人物等,围绕着一次暴动失败的起义,演绎了一场大悲大喜、大惊大奇的人间正剧。小说对一个出身于富家的欧阳朗云刺杀清廷官僚的经历,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并对直接导致一个地方乡绅刘三公失去刘兰廷、刘振武两个受过东洋教育儿子的事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释。这个关于暴动失败的故事,还牵扯到了一对日本兄妹在行动和感情上的参与,从而使这个故事变得更加诡秘和耐读。读者从《银城故事》那些简洁的语言,那些平淡的描写,那些不经意的伏笔,那些自然形成的呼应中,可以看出李锐的叙述已达炉火纯青,也可以看出一个成熟的大气的作家不同寻常的功力。 李锐在有关《银城故事》访谈录中曾谈到,银城是一个虚构出来的城市。作家不但虚构了这座银城,而且还虚构了它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虚构了它的兴旺发达的盐业,虚构了这座城市的繁琐的日常生活,和它所有让人感慨万端的历史变迁。当然,这些虚构不是作家的凭空虚构,在所有虚构的背后有作家自己的故乡做背景。李锐说:“在我的《银城故事》里没有英雄,不只没有英雄,我的这部小说里甚至没有特别突出的主人翁。暴动的革命党,造反的农民,守城的官兵,做牛屎饼的牛屎客,汤锅铺里的屠夫,拉天车的水牛,做百般用器的竹子,山川河流等等,都是我小说里同等重要的‘人物’。”“我想把那些被无情泯灭的生命从历史的谎言中打捞出来让人看。”李锐还说:“我一次又一次地走进自己的作品,其实是一次又一次地走进自己的精神困境。说得直接一点,这是一场我自己的精神自救。”李锐这些话语既说出了作家对历史深刻的思考,也说出了作家在写作旅程中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执著的精神追求。 据最近《中华读书报》披露,2001年诺贝尔奖百年庆典时,李锐曾受邀前往瑞典观礼。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享受此殊荣并最近距离地感受诺贝尔奖。这位理性意识极强的作家,始终拒绝浮躁和随波逐流。他以《厚土》和《旧址》等厚重的作品享誉国内文坛,同时也吸引了境外读者和方家的注目。李锐的《银城故事》又一次受到诺贝尔奖评委、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的重视,并由马悦然本人译介给西方读者,这不仅是李锐的荣耀,也是中国整个文学界的荣耀。正像外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一样,李锐的《银城故事》被译介给国外读者,完全是由于李锐的《银城故事》受到国外汉语言专家和普通读者的青睐而已。 李锐和他的《银城故事》确实是近年文坛不可多得的作家和作品。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李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从历史打捞出的思考——李锐和他的《银城故事》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