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北京条约》之后,列强暂停了对中国的军事侵略,转向大力开拓对华贸易。中外贸易额,由四五十年代的每年一千万至三四千万海关两,迅速上升到1864年的1.05亿两。中国很快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了,欧洲到中国的航线大为缩短,更多的西洋商品涌入中国。随大量西方工业品而来的新一轮“西学东渐”浪潮,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渐进的质变。
1870年,大清帝国的京畿重地天津,爆发了一场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法国领事丰大业(M. Fontanier)枪击中国民众,愤怒的人群将其打死,并焚烧了法国天主教堂。法国联合英、美、德、意等六国调集军舰到天津、烟台,要求清廷严惩“肇事者”。当局把两江总督曾国藩从南京调去平息事端。曾深感“教案皆百姓积不能平所致”, “……此次天津之案……唯有委曲求全之一法”。于是,他以16个中国人头落地换取西方七国息怒。这件事情使曾国藩受到国内广泛抨击,甚至被骂为“卖国贼”,他自己也深感内疚。清廷随即将其调离京畿,转回两江总督。1872年初,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便在郁闷中病逝。
曾国藩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位,是由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接任的。李鸿章(1823~1901年,字少荃)是安徽庐县(今合肥)人,也是从曾国藩的幕僚中锻炼出来的封疆大吏。
从1861年美国在华设立旗昌轮船公司开始,航行于中国沿海及内河的各国商船逐渐增多。在一些河段,甚至90%以上的航运被外商控制。机动船严重冲击旧式航运业,中国船户纷纷破产。并且,“洋船往来长江,实获厚利,喧宾夺主,害不独商。”
为“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72年底,李鸿章奏请筹建轮船招商局,得到慈禧太后的“恩准”,并同意由户部借制钱20万串(合白银10万两),“以作设局商本,而示信于众商”。同年12月,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该局主要经营长江、海洋航运,“揽载为第一义,运漕为第二义”。其中,漕运业务由朝廷划拨;主要揽载旅客、进出口成品和原料运输。到1874年,该局召集到的总股本为47万两白银。
轮船招商局成立不久,各国在华轮船公司随即展开恶性竞争。在华赚取了十多年暴利的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轮船老化,缺乏竞争力,地盘日益减小。到后来,其独享的汉口、九江之利,也因招商局“江宽、江永两船到”而“气夺”。加上美国内战结束,国内市场诱惑力巨大,旗昌公司决定出售。1877年,在198万两官银的支持下,招商局投资222万两收购了旗昌所属旧船和设备。该局船只数量从12艘增加到33艘,吨位突破400万吨,占当时在各通商口岸进出的中外轮船吨位总数的36.7%。
招商局收购了旗昌公司后,英国太古、怡和等“洋商忌之益深,极力跌价倾轧”。清廷认为与洋船竞争“关系商务,不可半途而废,致为外人耻笑,并堕其得专中国利权之计”,加大对船局的扶助:官方贷款“分年还本,缓缴利息”;“自光绪四年(1878年)起,苏浙海运漕米必须照四、五成一律加拨,不准再有短少”;“沿江沿海各省遇有海运官物,应需轮船装运者统归局船照章承运”;“准令华商轮船在沿江沿海及内河不通商口岸自行贸易。”
在降价竞争中损失惨重的太古、怡和公司,见无法压垮招商局,不得不在1878年与之达成妥协,签订了“齐价合同”。
1882年前后和1890年,怡和、太古公司又展开恶性竞争,甚至以三四成乃至一成、五厘的价格抢客户,使得招商局“股价日跌”、赢利锐减。招商局“请将采运局平粜免税之米、援官物例归局专装以抵御之”,使得疲惫不堪的外国公司不得不再次妥协,分别于1883年、1893年两次签订“齐价合同”。
对旗昌公司的兼并和几次“齐价合同”,在当时被认为是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洋务派和大清帝国的重大胜利,一些洋人也大加奉承。李鸿章不无得意地说:赴烟台时碰到法俄公使,他们都“称招商局办理深合机宜,为中国必不可少之举。任事诸人,措置亦甚得当。则此局之设,争利者深忌之,其不争利者未尝不服也”。
1877年,李鸿章还在天津筹建了开平矿务局。该局早期招股不顺利,股本主要是直接的政府投资和轮船招商局的投资。出煤之后,李鸿章奏报:从此中国兵商轮船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远购于外洋。输入到天津的洋煤,从1882年的5400多吨,下降为1886年的301吨。
为解决开平煤矿的运输问题,矿局又于1881年投资兴建了全长11公里的唐(山)胥(各庄)轻便铁路(时称快车路)。1886年成立开平铁路公司(后改组为中国铁路公司),将唐胥铁路逐渐延伸到芦台、天津。
1878年,李鸿章还筹建了上海机器织布局。在天津商界名人杨宗濂兄弟的经营下,该局1891年“每日用五百两,获利约五百两;每月可得一万二千利”。
此外,这个时期著名的洋务企业还有几个,大部分为李鸿章集团所主导创办。
1880年,左宗棠在兰州创建机器织呢厂,主要生产军用布料。
1880年10月,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由盛宣怀负责的电报总局和学堂。1882年4月改为官督商办。到甲午战争前,东北、辽东半岛、长江上下游甚至陕甘的主要城市和国防要塞,大都架通了电报线。
1881年,李鸿章奏请开办承德平泉州铜矿制造子弹。
1887年,李鸿章和黑龙江将军恭镗筹建了漠河金矿。【李鸿章创办了不少近现代企业,这方面功不可没。】
1889年,张之洞在广州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厂,后迁往武汉,更名汉阳铁厂。该厂于甲午战争之前投产,主要生产新式枪炮和铁轨。
1890年至1893年,张之洞先后筹建了湖北织布局、纺纱厂、缫丝局。
此外,还有贵州青 铁矿、山东淄川铅矿、云南铜矿、基隆煤矿等等。
在以上企业之外,晚期洋务运动还继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的上海方言馆、1866年的福州船政学堂等学堂之后,创设了一系列西学学堂:1880年的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5年的天津武备学堂,1886年的广东陆师学堂,1887年的广东水师学堂,1890年的南京水师学堂,1892年的湖北铁政局附属化学堂、矿学堂,1893年的天津医学堂,1894年的湖北自强学堂等等。
这个时期,还延续并拓展了容闳、丁日昌、曾国藩等倡议并奏请实施的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其中有著名的稚童留美活动。在从1872年到1875年的这个活动中,清政府先后向美国选派了120名幼童。他们在学会了美国语言之后,三分之一专修法律,其余三分之二学习航运、路矿、电报、医学、教育等等。这些“新式人才”,虽然后因美国社会的排华浪潮而回国,却在尔后的洋务运动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批留美学生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力深远,延伸到国民党时期的中美合作。】
从历史的角度看,在与同光兴盛密不可分的洋务运动中,成果最大、对甲午战争影响最直接、最深重的,无疑是李鸿章一手创办、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来源:新浪读书 摘自《盛世之毁》 作者:张鑫典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