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
1.通过规定一些典型的、有争议的主题,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收集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打破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从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2.改变学生单纯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从图书、杂志、音像材料、因特网等众多媒体,获取有效信息。 3.要求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感受,撰写历史小论文。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会学习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终生受益。 4.通过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应用,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更多的媒体介质,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提高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酝酿
1.首先确定一些争议性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尝试性的教学活动。原计划准备上《甲午中日战争》,考虑到这节课内容早有定论,争议性的内容较少,恰好最近报纸上对李鸿章的评价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于是决定上《评价李鸿章》,评价李鸿章这样的晚清封建官僚,几乎不受什么限制,学生可以真正自由地提出对他的看法,这样的议题最适合我们历史的开放式教学。 2.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发言甚至是辩论,答得好的,要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回答不够好的,不能批评。在课堂讨论发言中,营造一个轻松、热烈、活泼的开放式的课堂情境
三、准备
前期的准备工作,教师先介绍李鸿章的概况,根据学生对李鸿章的初步评价,把学生分为两组,一是对李鸿章积极极评价为主;二是消极评价为主;指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 学生搜集材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其他有图书馆,杂志等媒介。在准备过程中发现,中学图书馆藏书实在有限,连一本专门介绍李鸿章都没有,不得已,只好由教师去省城图书馆借书。最有效、最方便的媒介就是互联网,首先教会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推荐使用Google搜索,主要方法是关键字搜索,多个关键字用空格键分开。这个方法学生很快能掌握,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方面远胜于传统媒介。 60人的班级约一半是寄宿生,学生反映:学校机房开放时间短,一个班同时只能去六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只好把网络上搜集到的材料复印下来,分到一些条件不够的同学手中。 对于评价李鸿章,如果学生事先没做好准备,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评价,因为对他的认识还很少,何来评价,教师应该先介绍李鸿章其人其事的矛盾的复杂的两面,从而引发学生了解他的兴趣。上课前学生先写下自己对李鸿章的看法,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也可以防止某些学生偷懒。 从准备过程中发现一个情况,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不足,因为在不少学生眼里,只有分数才是硬道理。于是我就激励学生:敢主动发言都期末加分,写得好张榜公布,甚至有机会发表。这样才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经过前期紧张的筹备活动,才能进入实战阶段。
四、实战
(课堂辩论,教师压缩整理) 甲方: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一些封建士大夫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对他们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惧;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乙方:李鸿章所主持的洋务运动只是单纯地学习西方的科技,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号称东亚第一,结果呢?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甲方:不论洋务运动的结果如何,洋务运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进步的方向。 乙方:李鸿章创办了第一个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获利高达六百多万两,但大都归入他的私囊。李鸿章死后留下四千多万两白银的遗产,致使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近代主要的不平等条约都是他签订的,签订《中俄密约》时,还接受了三十万卢布的贿赂。 甲方:李鸿章签订了一些不平等条约,但他只是签约者,并非决策者,最终还是要由清政府来决定。况且,就算他没有签约,也会有其他人来签。以中国当时的力量,难道别人来签,会有更好的结果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占据北京,中国处在危难之际,年迈的李鸿章是当时唯一可以同列强周旋的人物。 乙方:《中法新约》的签订,中国不败而败,李鸿章要负主要责任。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李鸿章避战求和的妥协政策。 甲方:《中法新约》是主要不平等条约中,中国受损害较少的一个条约。中法战争,中国在局部战场取得胜利,李鸿章认识到腐朽的清政府只是个“纸糊的屋子”,他只是个“糊裱匠”,能够做到趁好就收,是中国最不坏的结果,这个时期,东方的日本对中国侵略野心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日本对中国的威胁比法国更大,如果陷入中法战争,日本可能趋虚而入。他对清政府虚弱的本质有着清楚的认识:“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因此,李鸿章的做法是理智的,因为战争长期打下去,腐朽的封建主义是无法战胜资本主义的。如果战败,很可能就是割地赔款,对中国的损害会更大。 乙方:法国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光有先进的武器不一定就能取胜。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中国官员都像林则徐那样抵抗,英国人是无法打到南京的。李鸿章是个典型的封建官僚,他的避战求和政策,也是想博得慈禧的欢心。甲午战争前前,李鸿章明知要添加新舰,但海军经费被挪用于颐和园的修建和慈禧六十岁生日的准备活动,他不肯为海军舰只去得罪慈禧太后。戊戌年间,他明知中国需要变法,并对康有为等维新派表示好感,然而,他最终还是站在慈禧太后一边。 ……
五、反思
1、从开放式教学的尝试中来看,与传统教学满堂灌、一言堂的形式完成不同,首先是由一个学生发言,介绍李鸿章的生平。然后由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分为两派,一方认为李鸿章是十足卖国贼,祸国殃民;另一方认为李鸿章才识过人,只是生不逢时,值得同情。双方积各抒己见,互不相让,由一般性的讨论演变为激烈的辩论。我们欣喜地看到,采用这种新课堂模式,可以充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起了引导的作用。这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中起主体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