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耿耿于怀,总欲寻机雪此耻辱而后快。当实力增强后,他就以“无礼于晋”为借口之一,“侵曹伐卫”《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并和秦军联合围困郑国。他捉住了曹共公,大加斥责;攻占了卫地五鹿;晋、齐两国在敛盂(卫地)盟会,卫侯曾经请求参加盟约,晋文公竟然不允许。晋文公在这次军事行动中,雪洗和报复了曹、卫国君对他的不礼行为,但围困郑国的目的没有达到,因为烛之武劝说秦穆公,向秦穆公晓之以利害,结果秦国还留下将领和军队帮助郑国戍守,晋文公见状便也自行退还。侵曹伐卫围郑,虽然可以说是晋文公争夺霸业的一种客观需要,但也无可否认,其中定然含有晋文公个人的主观怨隙和报复心理在内。
(二)欲毒死卫成侯。晋文公攻打卫国,卫成侯(卫文侯子)出奔楚国,随后又返国复位。卫成侯因和元■讼杀叔武事,没有诉胜,被捉拿住送往京师治罪,晋文公便想趁机害死他。据《左传·僖公三十年》载:“晋侯使医衍■卫侯。宁俞货医,使薄其■,不死。”杜预注说:“晋侯实怨卫侯,欲杀而罪不及死,故使医治疾而加C74C毒。”对晋文公流亡时不礼的是卫文侯,晋文公雪不礼之辱,竟让父怨子承,不惜使用■毒一类的卑鄙手段。如果不是因为宁俞忠于卫成侯,又事先识破晋文公奸计,贿赂医衍“使薄其■”,卫成侯将不免死于非命。
(三)责寺人披和不见竖头须。这两人对晋文公既有仇怨,又有大功。寺人披曾经在鲁僖公五年奉晋献公之命,往晋文公当时所居住的蒲去刺杀他,晋文公“逾垣而走,披斩其祛”《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后来寺人披又奉晋惠公命令去狄国刺杀晋文公,没有成功;竖头须原是晋文公做公子时的一个管财小吏,晋文公出奔,他没有跟随,“窃藏以逃”《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以晋文公对这两个人有仇怨。晋文公初纳入国,晋惠公旧臣“吕(甥)■(芮)畏■,将焚公而弑晋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寺人披知其谋,告诉了晋文公,晋文公知道后,借秦国力量平息了这次内乱,才幸免于难;竖头须“窃藏以逃”后,“尽用以求纳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原来他将所“窃”钱财都用在求纳晋文公的事情上,暗中出了不少力。所以,这两人对于晋文公又有大功。
可是,当这两个人心迹没有表明之前,晋文公对他俩衔仇怨很深。当寺人披前往报告吕、■要谋乱时,晋文公不但不见他,反而派人对他大加斥责。寺人披向斥责他的人说,如果晋文公不能捐弃前仇,马上召见他的话,即将又要有新的灾难临头,晋文公听人回报后,才召见了寺人披。这样晋文公才得知消息,事先预防,布置平乱,幸免一死。竖头须求见晋文公,他竟然以洗头为由不予召见,竖头须便对晋文公仆人讽刺晋文公,陈述“居者”和“行者”是各尽其职,警告晋文公要是不能抛弃小怨就不能安定众人之心。仆人将竖头须的话转达晋文公后,竖头须才被晋文公召见,竖头须的心迹才得以表白,消除了晋文公对他多年的误解。
五 缺乏决断 首鼠两端
晋文公这一性格特征,具体表现在纳王平乱和城濮之战这两件事上。
(一)在纳王平乱中的表现。鲁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周襄王为避王子带之乱,逃难往郑国,住在汜。同时,周襄王分别派人向鲁、秦、晋三国告难求助。
“春秋”之际,周王室虽然已经衰微,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实际地位,但是,某一侯国要想称霸诸侯,绝不可不利用周王室的正统政治声望,齐桓公首霸“春秋”就是明证。如果能够得到“尊王”的美誉,建立“平乱”的功劳,对称霸诸侯关系极为重大,何况这种良机一旦失掉,就不容易再遇到。所以凡有这种纳王平乱实力的诸侯国君,争相趋之,以图建功于王室,树德于诸侯,以此为谋霸业奠定政治基础。
当时,周襄王求助的三个侯国,鲁国虽然想尽忠效命王室,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能建此不世之功的,就看秦、晋两国谁捷足先登了。
“秦伯(穆公)师于河上,将纳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秦穆公在得到消息后已经开始行动。这时的晋文公还在犹豫之中,毫无举动。如果没有狐偃进谏:“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恐怕将要坐失争霸良机。可是,晋文公在既知此举重要意义后,仍然没有能够迅速做出决断,而是在又卜又筮得“吉兆”后,才开始下定决心纳王平乱。在经过群臣缜密策划后,晋国辞退秦国纳王的军队,双管齐下,“右师围温,左师逆王”,“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在从臣辅佐下,独吞了纳王平乱的功劳,既得到周襄王赐土南阳八地,又获取德威于诸侯,在政治上奠定了霸业基础。
(二)在城濮之战中的表现。晋楚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起因是楚国围攻宋国。宋国曾经先后两次派人向晋国告急求救。因为宋襄公对晋文公在流亡时予以热情款待,退掉楚围解救宋国正是晋文公报恩显义的一次机会,也是趁机用实力争霸于诸侯的一次尝试。“公告大夫曰:‘宋人告急,舍之则宋绝。告楚则不许我。我欲击楚,齐秦不欲,其若之何?’”《国语·晋语四》。面对强大的楚国,晋文公有些进退两难,不战则“宋绝”,欲“击楚”恐怕“齐、秦不欲”,仅靠晋国军队又恐怕难以战胜楚国,犹豫不定,只好向从臣咨询两全之策。“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他指出了这场战役的重要意义,晋国于是“作三军”,加强军力,先轸等人随后又献计使曹、卫两国背叛楚国,故意扣留楚国使者宛春来激怒楚帅子玉。晋文公到这时信心才算初步坚定,准备和楚国一战。
即便在从臣帮助下,有了如上周密部署,但是当楚国军队背■险驻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