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渡过流亡的艰辛,利用秦晋两国以往矛盾,让晋文公结秦亲、讨秦欢,借助秦穆公武力纳入,从秦国往晋国去就君位的途中,“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在遍历险阻,大功告成之际,狐偃却突然向晋文公提出就此告辞一事,颇令人深思。此事既表明狐偃借机提醒晋文公不要忘记他的功劳的狡诈一面,也表明狐偃对晋文公性格上虚伪奸诈、假仁假义洞悉的一面。为此,二人各怀利用对方的目的,皆心照不宣,当众盟誓于河边。
(二)追封介子推。介子推在随同晋文公流亡从臣中,不是属于有大功的人员。然而他对于晋文公的忠诚,绝不逊于其他有大功的从臣,甚至有超过之处。有一次晋文公在流亡途中,粮食断绝了,他曾“割股啖君”,这足以证明他对晋文公的忠诚。“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可见,从臣辅佐晋文公夺取君位后,多数从臣曾经自言己功,晋文公然后按功行赏。介子推自己不言功邀禄,表明其德。可是,具有“割股啖君”功劳的人怎能被轻易忘记?明证晋文公是佯装忘记。但当介子推和他母亲“遂隐而死”,晋文公却“求之,不获,以帛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以上均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活着时明知有功而不赏,既死,反而假惺惺追封他,又虚情假意自我责备,邀宠人心,用此举来取悦时人和后人。
(三)杀颠颉留魏■。晋文公流亡曹国时,曹共公对晋文公曾经有无礼行为,他趁晋文公洗浴时靠近看晋文公是否骈胁。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因见晋文公从臣“皆足以相国”《国语·晋语四》。,推知日后晋文公在忠诚而有才智的从臣辅佐下有朝一日终会夺得晋国君位,称霸于诸侯,“诛无礼”之时,曹国必将难免,她劝僖负羁应预先图谋免祸,所以僖负羁对晋文公有“飧璧之施”,晋文公“受飧返璧”。《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率领军队攻破曹国,“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以表报施。为此,“魏■、颠颉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二人系属晋文公主要有功从臣,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疏》:“二子有从行之劳,未得厚赏,故言劳苦之大不赏,图谋其报此小惠,于何有义?恨公忘己而念彼也。”从二人口出怨言,也可间证晋文公封赏不公。现在他却在大庭广众面前借报答“飧璧之施”来炫耀仁义,因此二人感到愤愤不平,于是“僖负羁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结果,惹下大祸。魏■胸部受伤,“公欲杀之而爱其才,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幸亏魏■对晋文公性格极度熟谙,识破使者来意,束胸忍痛“距跃三百,曲跃三百”《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示还可以继续为晋文公效力,才得免于一死。可是,颠颉却被杀掉,并在军队中暴尸示众,成为晋文公虚伪奸诈、假仁假义的无辜牺牲品。
(四)退避三舍。晋文公流亡到楚国时,曾经受到楚成王的隆盛款待。当时楚成王在筵席间问他:“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他巧运辞令搪塞而不明确表态,在楚成王再三逼问之下,他许下日后两国军队如果在战场上相遇,晋国军队退避楚国军队三舍的诺言。后来晋楚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佯装报施楚成王礼遇的情谊,兑现自己的诺言以示信义,退避楚帅子玉的军队三舍(一舍三十里)。按当时周礼,以君避臣,反陷子玉于不义不礼之中。晋文公所以如此,表面似是践诺示信义,实是以此举骄纵楚帅子玉,令其轻敌冒进,对他实施将计就计,诱敌深入之计,骄敌然后谋歼之。虽然说“兵者危机,当用权谋”《孙子兵法·序》。,但藉此也可以略窥晋文公此方面性格的端倪。
三 性情暴躁 急功好利
晋文公具有如此性格,有下列两例为证:
(一)欲鞭野人。晋文公在狐偃等从臣提醒、敦促下,“成事”大志复又有所坚定,于是离开狄国去齐国以谋求相机纳入。途径卫国,虽然经过卫宁庄子劝说卫文公,要以礼相待晋文公,但是卫文公仍然对晋文公不礼。《国语·晋语》。不得已,晋文公一行人,“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这个一向有“文而有礼”、“谦恭下士”美誉的晋文公,这时因没能得到卫文公以礼相待,穷困潦倒中不得不向野人来泄愤。恰好有能随机应变的从臣狐偃在旁边,将此事巧妙地和“成事”联缀在一起,善言加以解释,来安慰晋文公,使其怒气顿消,才免除了野人一顿皮肉之苦。
(二)整顿内政,急功冒进。晋文公夺取晋国君位后,他所面临的晋国是一个乱摊子,虽然说有晋献公几十年打下的基础,但是由于晋国屡经内乱外患,内政亟需全面整顿改变,否则,最多仅能守成而已,更无力希望图谋称霸于诸侯。他深知内政整顿改革的迫切性,于是一就君位,便在从臣的大力辅佐下,展开了这项工作。
据《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所载:“晋侯始入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徵其辞。公曰:‘可矣乎?’”从中可见,晋文公虽然知道道德教化、内政整顿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又显得性情急躁,急欲邀功而见利。如果没有子犯“民未知义,未安其居”、“民未知信,未宜其用”、“民未知礼,未生其共”《左传·僖公二十七年》。的劝谏和定襄王以示事君之义、伐原以示见用之信,大■以示顺少长明贵贱之礼的具体行动示范,便不易达到“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左传·僖公二十七年》。的政治教化和整顿改革等预期目的,霸业则更无从谈起。
四 心胸狭窄 睚眦必报
晋文公具有这样的性格特征,有下述三例可予以证明:
(一)对曹、卫、郑不礼的报复。晋文公做晋君后,经过一番内政的整顿改革,国内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经济和军事实力尤为增强。但在这时候,他对于在流亡中曹、卫、郑三国君主对其不礼一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