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G >> gao >> 高适 >> 正文

 

高适作品研究资料

认为:"岑胜高远甚。"
 
  五十年代以后,学术界对高适诗歌艺术成就的评价明显比三四十年代要高得多,而这又和高适诗歌中多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符合当时文艺界所提倡的现实主义精神有关。
 
  如刘开扬在其《试论高适的诗》一文开头就明确指出:"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作为一个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高适无疑是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影响的。"在论及其诗歌艺术时,也强调高适的诗歌有气骨,而这"却不是岑参的诗所能赶过的",并对钟惺、胡应麟等抑高扬岑的观点表示异议。
 
  高文在其《试论高适》一文中也认为,"由于高适的长期潦倒失意,受过贫困的折磨,又参加过劳动,这就使他在思想感情上能够接近人民,看到人民的疾苦,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发展的新方向,这是高适的重要贡献。"又说,"他的诗歌形式是多样化,艺术特色是魄力雄毅,气骨琅然,直抒胸臆,多慷慨悲壮之音。在创作方法上基本上是现实主义。"
 
  当时出版的文学史,更是对高适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予以肯定。如游国恩等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总的来说,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并引殷璠、杜甫等人赞语,说明高适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虽然将高适归入"岑高诗派",认为高适诗歌的"气象比不上岑参的奔放,然格调高远,富于苍凉的情韵" ,肯定了高适"在描写边塞的风光、战争的场面下,同时又表露出征夫的疾苦,少妇的情怀,故能于高壮的诗风里,呈现出慷慨之音"。
 
  八十年代以后,学术界多就高适诗歌本身进行艺术分析和评价,即使将高适岑参进行比较,也很少区分高低、进行轩轾了。
 
  如萧涤非、佘正松《高适》在阐述高适诗歌的艺术特色时,就抓住高适诗歌慷慨激昂、豪放悲壮的风格特点,分析其表现手法,认为高适最突出的特点是"直抒胸臆";其次在写景或刻划人物形象时,常常从大处落笔,以浓墨重彩式的粗犷笔调,概括而洗炼地勾出广阔雄浑的景物或形象,给人以一种气魄宏大、胸襟宽广的不平凡感受;最善于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和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很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完整,不大追求奇字奇句,语言显得质朴。
 
  孙钦善《高适集校注·前言》认为,高适以写抒情诗为主,他的抒情诗艺术特色鲜明,成就较高,并认为"直抒胸臆"和"夹叙夹议而又包含着强烈的感情" 是高适诗的两个特点。在分析其写景之作时,也认为高适写景诗也独具特色,"即善于在具体描绘中表现主观感受,多有我之境、写意之。"文章最后还指出了高诗的不足之处:"就是有时为了应酬,敷衍成篇,堆砌典故,食古不化,有些篇章读来颇感滞碍。"
 
  左云霖的《高适传论》在肯定高适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所具有的艺术特点之后,认为前人所说的"悲壮"不足以概括高适诗的全貌,他以为,把高适诗风概括为"沉实雄健"更确些:"总的说来,高适的诗歌,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如实地反映生活,深刻地揭示生活,用平淡而生动的语言,直书所见所闻所感。从而使他的诗显得内容充实、思想深刻、语言浑朴、气势充沛、感情真率、流利畅达,给人以粗犷厚重而又酣畅遒劲之感。"
 
  佘正松的《高适研究》先是用三章的篇幅对高适各个时期的诗歌进行艺术分析和评价,接着又列三章分别论析高适诗歌雄放风格、概观高适诗歌雄放风格的异变、分析高适诗歌的语言特色,然后又各以专章探讨高适与岑参诗风之异同、高适诗歌的渊源、高适的地位和影响。该书对高适诗歌的研究研究不但较为全面、细致,而且不乏新见。如他用"雄壮豪放"来概括高适诗歌的艺术风格,认为,"读高适的诗,那如骏马注坡,鹰击长空的雄放之气,无不动人心魄。这些诗,不但展示出蓬勃向上、璀璨壮美的'盛唐气象',同时也凸现出诗人性格豪爽、抱负远大和刚毅勇敢的精神面貌。"又如,他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高适前后不同时期、表现不同题材时的风格"异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异变的原因。再如,他认为,高适诗歌"刚健凝练" 的语言特点,有三种表现:第一,善于以刚健有力的语言,在诗歌一开始就造成一种雄浑壮阔的气势,给读者一种"声情高壮"的强烈感受。第二,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高适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高适作品研究资料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