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G >> gao >> 高适 >> 正文

 

唐诗底蕴之 高适诗

唐诗底蕴之 高适


    在文学史教本里,高适归入边塞诗人一类,其代表作为《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是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  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所说“御史大夫张公”,指当时的名将张守。张因作战有功,于开元二十三年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后来部将两次吃败仗,他都隐瞒不报。高适听说这回事后,深感边庭缺乏优秀将材,写成此诗。

    诗中“记叙”的并非事件原貌。前半”汉将”之出征遇强敌以至势孤力穷,贯穿着一股骄气。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还有种轻启战端的意味:先叙出征要”横行”,后写单于在”狼山”作战,还写到敌兵士气旺盛,都隐含着一个”非正义”的概念。这里写的已经是当时将帅的一些共相。后半描述战士的心理活动、精神世界,使全诗具有更强的震撼力。末两句更是龙点睛之笔。

    这诗涉及的人两两对应,交织着写,气势因而磅礴。用了律诗的平仄结构和大量对偶句,加上用韵平仄相间,全首歌行便传出”金戈铁马”之声,更有战场的氛围,也更能表现作者复杂的生命体验:该责备的和该赞赏的相互缠绕,因而使愤慨和神往也争相出现。

    高适这首《燕歌行》,意象是沿着一条理性思路铺排的。用王国维境界学说的观点看,写得”隔”了(参《美在生命》下编第五章)。但”隔”可以另具意趣。《燕歌行》的胜人之处,在于作者对边防问题的思考很符合中华文化精神。试缕述如下。

    《周易》,作为中华学术元典,各卦的命名和排列次序都有含义。其最前几卦依次为乾、坤、屯、蒙、需、讼、师、比,便有如此含义:阳刚与阴柔作用,形成万物出现人类,人类幼稚时期会因争夺生活资源而打仗,但最后争执双方会走向融洽而共同发展。《周易》是周人对历史作精彩总结后抽象出来的哲思。在先哲的头脑里起码就会有黄帝族和炎帝族不打不相识的典范。

    战争往往是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华夏以农立国,对周边民族的政治考虑,首先是不容侵扰,却也不想扰人。华夏人相信文明程度高其吸附力就大。《论语》说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徕之”,并非只说不做的漂亮话。

    华夏人没有必要以战争求发展,却也不主张无原则地求和平,如果民族生生受到威胁,该打的仗还是要去打,而且要尽力打好。所谓打好,也不过是达致和平,并不想彻底消灭对手。有位外国军事家研究了《孙子兵法》后说道,这书讲的既是战争的理论也是和平的理论。是的,别看孙子把军事机器的所有部件都研究通透,就以为他是个战争爱好者。其实这位兵家的最高理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围棋就很能体现华夏的战争理念。它不以擒获对方主帅为目标,主要通过智力的竞赛在棋枰上占得较大的份额,只是在冲突不可避免时才交战。

    对待战争,本来应该采取上述的君子态度。

    高适《燕歌行》抨击将帅的邀功心理,很自然可以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

    《燕歌行》虽被视为高适的代表作,我们却不可产生错觉,以为这颇”隔”的作品是高适的总体倾向。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高适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唐诗底蕴之 高适诗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