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约702-765),字达夫,唐代诗人,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人。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①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③讽时伤乱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④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象《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而象《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遗》等,或抒发友情和别意,或向往隐居生活,情意真挚,颇有感染力。
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端直,笔力浑厚,是高适诗风的基本特点。《新唐书•高适传》说他“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殷璠《河岳英灵集》也称许他“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王士禛指出高诗风格为“悲壮而厚”(《带经堂诗话》)。以诗体而论,高诗古体胜过近体,尤以七古最为擅长,歌行长篇,波澜浩瀚,声情顿挫,最是沉雄激壮;五古质朴古直,接近汉魏古诗的气息;近体则以七律和七绝为优。
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1卷。
研究著作:
1、《高适与王昌龄诗集》 郭向东 中国民艺出版社
2、《高适岑参诗选》 刘开扬 刘新生 天地出版社
3、《高适岑参诗译释》 高尤复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