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并列提及,是谓"高岑"。 两人都很幸运,赶上了"开元盛世";又都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乱"。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 他们都有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金戈铁马,百战不殆! 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
正文 如果用耳朵去倾听高适和岑参的诗,你会觉得,它们就像是两种音色浑厚的打击乐器,绝不可能发出什么温婉销魂的靡靡之音,也不可能有故作姿态的无病呻吟,只要开始演奏,那就是风,是火,是雷鸣,是闪电,是让你听了就想跳起来的魔力鼓点! 只不过,这两种“乐器”的“音质”略有些不同:一个沙哑悲壮,暗含着“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愤懑和感伤;一个高亢激越,流露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潇洒和新奇。 一 高适,字达夫,老家在渤海 县,也就是今河北景县。 如今想起来,高适文武双全,能写诗,又能打仗,或许与他的遗传基因有关系——他出生在一个能文能 武的家庭,祖父高侃是唐高宗时期的名将,父亲高崇文在今广东曲江当过州官。 高适小的时候,跟着父亲高崇文旅居岭南。后来,高崇文死在任上,高适只好回到了中原。 高崇文应该是个清官,因为他身为州官,居然没给高适留下多少家产。高适得到的唯一遗产,就是淇上(今河北卫县)的一所别业。 别业的收入十分有限,但只要经营好了,糊口倒也不难。关键是,高适根本就不喜欢耕作,根本就不屑于料理他那份田产。他的偶像,是汉高祖刘邦。刘邦也是出了名的“不治生事”,不愿意安分守己地当农民,于是发动起义,推翻了暴秦,自己当上了皇帝。但刘邦生逢乱世,乱世出英雄,起事成功的几率比较大;而高适生在太平盛世,李唐的运脉正隆,他要效仿刘邦,靠发动起义飞黄腾达,概率几乎为零。 高适当然明白这些道理,但他仍然“不治生事”。他少时饱读诗书,又生就一张能言善辩的巧嘴,他觉得,这些都是资本。凭借这些资本,再加上百折不挠的进取心,他迟早会平步青云,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从高适所写的这首诗《别董大》可以看出,高适是很自信的。他20岁的时候,曾怀着这种自信,西游 长安,北上蓟门,指望能遇上知己,引他入仕途。可惜他运气不好,知己始终没有出现。他不得不辗转梁宋(今河南商丘、信阳、开封及河北卫县一带),结交侠士,混迹渔樵,过起了“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的放浪生活,靠着向亲朋好友索取及借贷维持生计。 亲戚们见他“不务正业”,就劝他再到京师参加科考,求取功名。他却说,我高适此等雄才,岂能去参加普通的进士考试?我要考取特科,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特科考试不是年年都有,得等待机会,于是,高适一等就是二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