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卢出,而歌行咸中矩度矣;沈、宋出,而近体悉协宫商矣。至高、岑而后有气,王、孟而后有韵,李、杜而后入化。 盛唐高适之浑,岑参之丽,王维之雅,李颀之俊,皆铁中之铮铮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版) 清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 七言古中时带整句,局势方不散漫,若李、杜风雨分飞,鱼龙百变,又不可以一论。(中华书局1975年) 清 叶燮《原诗·外篇》 盛唐大家,称高、岑、王、孟。高、岑相似,而高为稍优;孟则大不如王矣。高七古为胜,时见沉雄,时见冲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减杜甫;岑七古间有杰句,苦无全篇,且起结意调,往往相同,不见手笔。高、岑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叠用巫峡啼猿、衡阳归雁、青枫江、白帝城;岑一首中,叠用云随马、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语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笈中,携《广舆记》一部,遂可吟咏遍九州,是高、岑启之也。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 王、李、高、岑别有天机,自成一家,如如来下又有文殊、普贤、维摩也。又如太史公外别有庄、屈、贾生、长卿也。
5.文学史论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唐宋以来,高适和岑参是经常被人们并称的两位诗人。例如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辛文房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诗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不过,这两位诗人同中又有异,在诗坛上各自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一生的经历比较丰富。他早年生活困顿,二十岁时西游长安,开元十九至二十年间曾北上蓟门。以后约有十年滞留宋州,过了多年"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四十六岁时应试举有道科中第,然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三年后弃官,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后,高适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又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此后数任地方大员。 代宗即位后,先后入朝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说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最坎廪不遇的是在第一次出塞前后的时期,那时他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但这却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高潮时期。晚年做了大官后,虽也间有佳作,较之以前却不免有所逊色了。有《高常侍集》。 高适的性格狂放不羁,年轻时结交游侠,过着"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别韦参军》)的放浪生活;浪游梁宋时,也是"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行止不定。杜甫称他"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河岳英灵集》)。他又是具有纵横壮志和实际政治才干的人物,生平第一次任官(封丘县尉)即因与宏阔志向不合弃印而去。安史乱中他主动诣阙献计,又先后得到玄宗和肃宗的赏识,受命于危难之际。可见他志大才雄,并非好作空言之辈。 诗人的性格和经历反映在创作上,使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他对自己的抱负和才具充满自信:"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圣心思贤才,朅来刈葵藿。"(《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对历史上的英雄勋绩也不胜向往;"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因其如此,现实中的不遇使诗人格外愤激不平。在《效古赠崔二》诗中,他讥刺那些"邈然在云霄"的贵宦唯知游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