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和平、于新超)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学到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作家范小青认为,文学是一盏灯。
在温州举办的“当代中国文学高峰论坛“上,范小青讲了两个她所经历的真实故事。
去年年底,在中国南方的那场罕见的冰冻天气里,在一个冰雪交加的日子,范小青接到一个邀请,到苏州一个镇上参加当地文学社活动。艰难的路程,让她迟到了。然而,到了目的地以后,她吃惊地发现,会场上热气腾腾,30几位镇上的文学爱好者来了,他们中有派出所的,有银行的,有当地农民,还有外地农民工。
对于这些文学社的社员来说,他们作品或许永远走不出去,最多能够在自己出的一本刊物上发表一下,或者在晚报发一个小豆腐干大小的文章。然而,文学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原籍在大城市的老人退休后回不了老家,一度得了抑郁症,参加镇上文学社活动后,病也好了,并且带着其他老同志一起给农民工学校上课,他的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贵州有一家《山花》文学杂志,其主编何锐曾多次向范小青约稿。每次打电话,他那浓重的地方音都使得她只能听得懂“范小青、何锐、拿稿子来”等简单几句话。然而,就在今年“鲁迅文学奖”的颁奖会期间,他不幸摔倒地上了,被送到医院抢救后医生认为情况十分危险。2天后范小青从苏州赶去看望他,在重症监护室里,当他的女儿告诉何锐“范小青来看你了”后,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伸开手来,意思是说你拿稿子来。
范小青说,这两件事都让她很感动:一个人不读任何文学作品,一样可以成长,一样可以成功;但是对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来讲,如果这个民族这个社会没有诗歌、没有散文、没有小说,简直不可想象。对于那些镇上的文学社社员来说,文学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盏灯;对于何锐来说,文学编辑就是他生命中的一盏灯。只要拥有这盏灯,每个人的心理都会拥有很多很多。
一批当今中国文坛知名人士14日聚集浙江温州,参加当天在这里开始举行的“当代中国文学高峰论坛”。
莫言、贾平凹、南帆、陈思和、陈众议、舒婷、范小青、苏童、阿来、李洱、孙郁、王必胜、潘凯雄、王手等30多位作家和批评家,参加了以“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与批评”为主题的论坛。
由《当代作家评论》杂志、《温州都市报》主办,《当代中国文学网》协办的这个论坛,将持续3天,其间还将举行“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