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清官海瑞》等,并在杂志上发表多篇中、短篇小说。若干年来一直从事滇、藏地区的文化研究,并尝试着将其成果运用于文学创作,曾撰写过记述地域文化的图书《茫茫古道:挥之不去的历史背影》、《高黎贡:人类的双面书架》等著作、文章,为当前反映西南边民生活有实力的作家。
范稳的长篇小说《水乳大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受到业内外的关注。小说以西藏东部地区一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化为背景,反映了藏族、纳西族杂居地域多种文化宗教的冲撞与融合,显现了艰苦环境中信仰的力量,打造出惨烈的故事情节和一组性格突出、生动可见的人物。记者近日对范稳进行了专访。
那时中国文坛流行什么,我作为边缘地带的青年作家就跟风什么
问:谈谈你的个人创作经历,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答:我在四川南部的一个小城长大,1985年毕业于重庆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云南省地质矿产局宣传部,1990年调云南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现任《边疆文学》副主编。
当年之所以要到外省和与所学专业不搭界的部门工作,是因为受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写梵·高的《渴望生活》一书的影响,我们这一代人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知青经历,那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充满激情的生活,我甚至想过到西藏去创业。
我毕业后仍念念不忘要当一名作家,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一个文学的年代,我从1986起就开始发表作品,创作主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几年以后又开始写慢慢熟悉起来的地质生活,再后来写城市生活,曾热衷于新写实主义的手法,也写过较为先锋的作品。总之,那时中国文坛流行什么,我作为边缘地带的青年作家就跟风什么,不是没有自我,没有勇气独树一帜,而是受视野、学识、经历、地域方面的影响。所以,虽然写了很多年了,但始终只是在一个层面上徘徊,没有多大的突破,也无法提高自己。
在每个多种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并存、多种宗教相互交织的村庄里,我看到的是村民们相互间的宽容与尊重
问:《水乳大地》是你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吗?怎么想起写这种民族题材小说?
答:《水乳大地》不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以历史题材居多。在写《水乳大地》之前,我还写了两部关于西藏的书《茫茫古道:挥之不去的历史背影》、《藏东探险手记》。文化类的书还有《高黎贡:人类的双面书架》。这些作品虽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对我来说算是一个前期准备和积累吧。我不是那种才华横溢的天才作家,什么都是一步步挣出来的。
1999年云南人民出版社组织了七位作家(扎西达娃、阿来、江浩、曾哲、彭见明、龙东和我)走西藏的大型文化活动,我们各自走一条进西藏的路线,沿途作文化考察和采访。我走的是滇藏线,虽然那不是我的第一次进藏,但那次活动彻底改变了我的创作方向。我发现了教我如何写作的大课堂———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它悠久传奇的历史。
自此以后,我便开始用一个作家的眼光来审视一些我们平常在都市的世俗生活从未见识过或者很少思索过的命题———民族和他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自然,以及它们与人的关系,与人性的关系,与人的命运的关系。我发现,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是一座富矿。但是你得先认识它、学习它,然后知道如何去开采它,你还得掌握挖掘这座宝藏的技术。
当然,在一个与你的文化背景迥异的地方想学到东西,你必须具备以下的素质:勇气、爱心、谦逊、虔诚、坚韧、刻苦。
《水乳大地》花费了我整整四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前两年几乎都在跑藏区体验生活、做采访,平均每年要进藏四五次,在城里呆的时间稍长一点心里就不舒服,就渴望着在藏区新的一次旅程。《水乳大地》的生活原型位于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的盐井纳西民族自治乡,它是西藏惟一的纳西民族自治乡,又有西藏惟一的天主教村庄,这里的许多人和事几乎可以不经多少艺术加工,就进入到我的小说中来。
一些评论家在看完《水乳大地》后,认为这只是我的一种理想,是我某种“拔高”,但实际上这就是我们那边的生活现实。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在一个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峡谷中,民族、宗教,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不同文化与信仰,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苦难和祥和,在今天的阳光下,已经显得平静、自然、和谐。在每个多种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并存、多种宗教相互交织的村庄里,我看到的是村民们相互间的宽容与尊重。
我曾经数次穿越澜沧江大峡谷,进出盐井。2001年我独自一人到盐井的教堂生活了一段时间,和教堂的神父、修女们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我在教堂里看书、写作、帮修女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赢得她们的信任和帮助,参加教民们每日早晚的弥撒,体验一个有信仰的普通藏民的生活方式和宗教情感。对于藏传佛教徒,我随他们一同去神山朝圣,在漫长的朝圣路上捕捉他们对雪山的感情,他们对待自然与神灵的精神方式。我认为这些东西是所有的书本都不能教给我们的,也是一个作家绝对凭空想象不出来的。“在现场”的感觉和“想象”现场是绝对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我坚持这样的文学立场:在大地上行走和学习,在书房里阅读和写作。行走是为了逃避都市生活的单调枯燥和不可遏制的颓废萎靡,学习是一个汉族人在多民族地区深入生活时必须采取的姿态。
多次在藏区流连忘返后,我发现,文化背景的东西是可以学习、感悟的。就像我在作品中借一个人物的话说的那样:“你得学会用藏族人的眼光”看眼前的雪山、森林、草原、湖泊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