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国民党的意料。红军很快攻占南县、华容、公安县城,开辟了江南根据地。这时理应开展地方工作,巩固新区。可是,邓中夏命令继续向南攻打津市、澧县。
“邓中夏说不能像太平天国那样攻城略地,随得随丢,又说不能学猢狲抓板栗的样子,抓一个丢一个,可是我们现在的行动方针与长毛和猴子有什么差别?”段德昌敏锐地意识到军事战略出了问题,认为这次军事行动未能与巩固政权结合起来,前方与后方完全脱节,建议前委撤至公安或返回洪湖中心区,主力转入以恢复和巩固根据地、进行反“围剿”准备为主。邓中夏不予理睬,继续向湘西北之石门、临澧用兵。
这时,洪湖根据地告急,由于主力红军远离中心区,国民党大军步步进逼,根据地兵力空虚。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周逸群派人送来急信:
邓、贺、汤、段、孙:
假如一、三军团又进攻长沙,则我们应配合这一行动。而今,据各方消息,说明一、三军团已远离长沙,敌大军正在云集,大有“围剿”红军之势,红军当速返苏区,做好保卫苏区的准备。
逸群、万涛、小康
贺龙、段德昌同意中共湘鄂西特委的意见,再次建议讨论回师洪湖的问题,邓中夏运用政治委员的最后决定权,坚持在占领石门、临澧后攻打津市、澧州,向常德方向前进。
12月上旬,红二军团强攻澧县达七天七夜,付出重大伤亡,仍然不能取得进展。二军团被迫退至松滋杨林寺。12日,在杨林寺一个大庙内,二军团前委举行扩大会议,讨论下一步行动计划。
“这还用讨论吗?当然是回洪湖解围!”段德昌第一个发言,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现在回洪湖,等于送死!”邓中夏把头摆得像拨浪鼓:“洪湖是水网地带,河流纵横,湖泊棋布,不适宜大部队行动。它好比是一个深井。现在深井里有人落水,进井救人,人固不救,救者必死!我们不能下湖,我们应当上山,红二军团向武陵山进发,凭借五峰、鹤 峰、石门、长阳等山区有利地形,创造像井冈山那样的第二中央苏区。”
邓中夏咬文嚼字的话激怒了段德昌,他忍了多时的怒火一下喷发出来:“你这种说法不仅缺乏军事常识,而且还有负人民的厚望。洪湖人民养育了红军,养育了你我,现在敌人要屠杀洪湖人民,我们怎么能够因为救人有危险就袖手旁观,不管不理呢?这样做,对得起洪湖人民吗?不错,洪湖是水网地带,大部队行动确实不如平地方便,但是这一点正好可以供我们利用呀!我们的战士,多是渔民子弟,是水中蛟龙,识水性,通民情,熟悉湖中的一草一木,而敌人一进湖便成了瞎子、聋子、傻子,便成了活靶子,那有什么不好!”
贺龙也不同意邓中夏关于创立第二中央苏区的提法:“创立新苏区我同意,但是第二中央苏区这个词不妥。中央苏区只能是一个,我们不能另立中央。”
会上唇枪舌剑,展开长时间的辩论。邓中夏仅有汤慕禹、刘鸣先两人支持,成为绝对的少数派。几乎所有的红军将领都支持段德昌的观点,要求立即返回洪湖。
“大家的意见不尽相同,容我考虑考虑再说。”邓中夏宣布散会。
会后,他对段德昌恼火透了,这门大炮不仅火力惊人,而且从来不分对象、场合和分寸,把段德昌留在身边,无异是坐在火炮上。
几天后,湘鄂西特委又来信告急,邓中夏顺水推舟地对贺龙说:“段德昌不是坚决要求回洪湖吗?特委那边又来信了,我看就让他先带伤员回去吧!”
“那怎么行?现在大敌当前,离不开德昌!”贺龙一向把段德昌视为左右手。
“开会征求大家意见吧。”邓中夏再次召开前委会议,作出两条决定,一是在松滋刘家场选择阵地与敌作战,二是让段德昌回洪湖,由汤慕禹接任六军军长。
他的决定引起一片哗然。
贺龙出于对邓中夏的尊重,后退一步:“德昌若回洪湖,建议把六军带走。”红六军主要由洪湖根据地地方武装扩建而成,要求返回的呼声最强烈。
孙德清提出异议:“强敌当前,二、六军不宜分开,要走就一起走。”
“不行!二军不能走,六军也不能走,段德昌可以带些伤病员走,部队要留下来作战。”邓中夏态度强硬地说。
段德昌热血直冲脑门,拍案而起,眼睛逼视邓中夏,一字一顿地说:“好,我明天就回洪湖。洪湖若丢失,我提头来见!红二军团若遭损失,由谁负责?”
邓中夏应声而起:“我是前委书记兼政委,当然由我负责!”
会议不欢而散。
第二天拂晓,段德昌赶往洪湖,贺龙送至十里开外。分手前,段德昌郁闷地说:“胡子,邓中夏这不是撤我吗?他不懂军事,家长作风又严重,怎么办?我担心的不是洪湖,而是红二军团的安危。现在红二、六军团战线拉得过长,作战采取阵地战的方法,这是战略性的错误,你要注意纠正呀!”
贺龙长吸一口烟,徐徐地说:“德昌,安心回去,洪湖需要你,再拉一支队伍。”
贺龙说得不错,洪湖确实需要段德昌。
1930年冬,国民党纠集十万兵力对洪湖苏区连续发动两次“围剿”。由于红二军团南征时带走了大批地方武装,苏区当时“所留之枪,好坏共八十余支,集中各地武装一共三百上下”, 处境十分艰难。很快,监利、沔阳、潜江等江北中心区失陷,敌人直逼江南之石首、华容。如果江南再陷,根据地就丧失了与敌周旋的战略支点。
正在危急时候,段德昌带着手枪队护送部分伤病员回到洪湖,接着,在杨林寺战斗中与主力红军失掉联系的红六军十七师五十一团陈光明、陈华山两个营,四十九团杨嘉瑞一个营也相继回到洪湖。这些都是段德昌的老部下,他们一路尾追段德昌赶到洪湖。这样一来,成建制的武装部队增至一千余人枪。
周逸群见到段德昌,高兴地称:“救星来了!”两人合计后,决定以回来的红军部队为骨干,吸纳地方游击队,扩建新六军,由段德昌任军长。新六军下辖四十八、五十一两个团和一个特务营,成为根据地反“围剿”的主力军。
新六军成立后,指挥员请求今后作战方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