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D >> du >> 都梁 >> 正文

 

记者与作家都梁网上论"剑":关于英雄主义的对话

 “军队政治工作者要靠人格的力量去打动别人。”
  问:看了《亮剑》,据说十几位1955年被授予上将和中将军衔、在抗日战争中当过旅团长的后代们激动不已,他们在一块聚餐时争论的焦点是李云龙到底写的是谁?他们都说写的是自己的父亲。不管你是否有写作的“模本”,我认为对文学形象不能“对号入座”。
  都梁:有这么回事,前些日子我和十几个开国上将、中将的子女一起吃饭,他们也很喜欢《亮剑》。一位著名上将的儿子对我说,我父亲的粗话比李云龙多多了,李云龙身上的毛病我父亲身上都有。一个中将的儿子说,我父亲指挥战斗的时候总是拎个酒瓶子,一边喝酒一边指挥战斗,哪支部队打得不好张嘴就是骂爹骂娘的。我有个朋友本身是军官,他父亲是个开国少将,此人把《亮剑》的光盘看了四五遍,然后给我打电话,问下一部作品是否还写将军?我说,不写了,改戏了。这老兄当时就火了,说你以后要是敢不写,我就没你这个朋友。当然,这些将军子女的感觉和普通老百姓不大一样,他们和李云龙这个人物有着天然的、血缘的亲近感,这也在情理之中。
  问:剧中政治委员赵刚这个人物很典型,他与李云龙的配合一步步走向默契,实际上是在宣传政治工作在战时应该怎么做。赵刚这个形象值得部队政治工作者研究和参考,你是这样看的吗?
  都梁:是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忌空泛,不能靠说教。一个优秀的军队政治工作者除了要掌握优良的军事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军队政治工作者要靠人格的力量去打动别人,要对周围的干部战士产生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赵刚就是个优秀的政委,他和李云龙之间首先不是政委与军事主官的关系,而是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朋友和战友,甚至是手足兄弟的关系,他们在战场上可以相互用自己的身体为对方挡子弹。电视剧中赵刚负伤住院,李云龙去看他,说,咱老李这辈子就交定你这个朋友了。赵刚回答,一辈子肝胆相照,永不背叛。我看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少有这种形象,这才是人格的力量,比多少大道理都管用。赵刚并非没有原则,大事上该管的一定要管,决不退让,哪怕李云龙暴跳如雷也不为所动。可以说,在新婚宴上如果不是赵刚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制止了李云龙开怀畅饮,那么独立团恐怕就会是另外一种结局了。反过来说,如果赵刚对李云龙的小错误采取三天两头向上汇报的方式,效果恐怕会适得其反,没有人会欣赏爱打“小报告”的人。赵刚的政治工作关键在于对战友以诚相待,善于把握政治工作中的“度”,要做到这点需要智慧。
  问:《亮剑》的真实,除了对李云龙这个人物的刻之外,我觉得最大的魅力在于好人未必都是高大全式的,对手也决非都是妖魔鬼怪。比如楚云飞,比如日军的山本等等。
  都梁:按照人物本身的性格和命运轨迹去写,这是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这道理谁都明白。文革中及文革前的很多作品里,英雄人物都是“高大全”,敌人都是集天下坏品质于一身,我觉得这未必是作者的真实想法。我们的民族人才济济,优秀作家肯定不在少数,他们难道真的如此低能?我看是由于政治因素造成的,你不这样写就得倒霉,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久而久之,这种写法成为一种定势,再想改都难了。对此我有深刻的体会,《亮剑》剧播出后,我在网上看到不少帖子,一看冷汗都下来了。有说《亮剑》是反党小说的,有强烈呼吁中央台停播的,使用的语言何其熟悉,这已经超出文艺批评的范畴。幸亏我们的国家在进步,那种令人恐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总后副政委刘源同志说过一句话我很同意:“衷心希望喜欢这部戏(指《亮剑》)的人们,别堵塞批评的言路;但愿反对这部作品的朋友,也不要剥夺别人欣赏的权利。大家见仁见智、百家争鸣,为的是共同创造和维护好百花齐放、和谐活泼的文化氛围和政治局面。” 
  “关键在于你要拿出好作品让读者和观众去选择。”
  问:作为一种军事文学新的写法和表现人物的方式,《亮剑》无论是小说或电视剧,无疑都具有重大突破,有人说在中国军事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认为,该作品的最大成功就是人物塑造的成功。前一段《大长今》为什么热?不能光抱怨“韩流”,观众媚外,关键在于主要人物演活了,立住了。《亮剑》也是这样,李云龙、赵刚、楚云飞等人物个个鲜活生动,让人们感到这些人物就是我们生活中的“这一个”。这是作品更深刻的文学意义。
  都梁:《亮剑》是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我可不敢妄加评论,由众人评说吧,还要靠时间去检验。很多作品红极一时,但几年以后就无声无息,我的作品会不会如此?说真的,我也不知道。不过我同意你的看法,一部作品中塑造人物是最重要的,人物立住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大半。关于生活中的“这一个”,我还想说几句。有的读者或观众有些认死理,自己没经历过,没见过的人物或事物便一口咬定是胡编,却没想到是自己的视野和生活圈子的狭窄所致。比如我在另一部作品《血色浪漫》中写到主人公们吃冰激凌的细节,有个读者给我来信说,你在胡编,1968年时根本没有冰激凌,我是过来人,有资格这样说。对此我无法向他解释,我不能说你没吃过不等于别人没吃过,要这么说他还不急了?这位先生可能不了解文学中的“这一个”问题,以自己的经验代替了别人的经验。
  问:据西单图书大厦统计,青少年购买《亮剑》的远远高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青年多于男青年。对英雄的爱慕,对英雄的呼唤和渴望,说明我们的青年大有希望,我们的民族大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大有希望。谁说我们青少年只喜欢软性的、流行的、风花雪月的东西?关键在于你怎么引导。你说对吗?
  都梁:关键在于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我不喜欢用“引导”这个词,谁也不是圣人,干吗总要“引导”别人?你写了,写得还吸引人,读者自然买账。如果没人写英雄,作家们都一窝蜂去写风花雪月、戏说历史的东西,读者和观众也只好看这个,或者远离书籍和电视。关键在于你要拿出好作品,让读者和观众去选择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都梁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记者与作家都梁网上论"剑":关于英雄主义的对话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