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都梁对话之一:关于《狼烟北平》
|
李敬泽:《狼烟北平》里,文三儿这个最卑微的人物占尽了风头,我想知道这是否就是你的本意?一开始就要把文三儿当成主要人物? 都梁:是的,一开始就想把线索都放在文三儿身上,后来感觉比较单薄。另外,如果把一个比较灰色的人物做为主线,我没有十足的把握,这是技术方面的调整。出于多方面考虑,我加了两条主线:一个共产党,一个国民党。但是就我自己来说,我最神往和最想说的还是文三儿。 李敬泽:我估计你写的时候未必想到了阿Q,但是祥子你肯定是想到了。 都梁:在塑造文三儿这个人物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阿Q,当然,关于骆驼祥子这个形象我觉得文三儿和他并不像,虽然脑子里有祥子的形象,但是在写作时没有刻意去想,只是想把我所认识的人力车夫如实写,好也罢,坏也罢,和老舍先生笔下的形象不一样。 李敬泽:差别很大。老舍先生是要求证一件事:祥子是个好人、老实人,但是社会让他做不成好人。《骆驼祥子》最终建立了一个关于社会的想象:它是异己的、敌视人的,是一盘碾碎人的磨;文三儿与社会的关系更为复杂,他在他的背景和土壤中如鱼得水,他当然处在社会食物链的末端,但他对此完全认同,并从中得到他的生活乐趣和意义。这个人物有一种卑微的饱满,《狼烟北平》不是从外面看他,不仅是哀其不幸或怒其不争,而是从内部写出了他的“真理”。看完之后,我觉得这个人物至今仍然活着。 都梁:的确是这样,文三儿这种人物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 李敬泽:《狼烟北平》从抗战写到解放后,算上结尾,跨度近半个世纪,也算是一条“长河”了。现在,作家们有一种“史诗情结”,长篇小说动不动就是宏大笨重的“史诗”,但并不是你写了历史,你有力气,能从一八几几年写到一九几几年就了不起,这不仅是力气活儿,如果作家在处理历史时除了历史教科书的角度和议程之外提不出自己的议程和角度,这样的“史诗”没什么价值。《狼烟北平》的焦点放在文三儿身上,文三儿实质上是历史的“看客”,在历史中是没有声音的,参与创造历史的人是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那两条副线,这个架构本身就见出了处理历史的特殊角度和兴趣,在家国、战争这样的背景下,你要看看历史对文三儿们意味着什么,或者文三儿那样的人群对历史意味着什么。 都梁:在战争状态下,文三儿这样的人脑子里没有其他东西,战争跟他无关。我在书中提到一个罗教授,罗梦云的父亲。他对文三儿聊起战争时,文三儿说谁来都一样,我还不是一个臭拉车的,罗教授当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就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形象出现了。写到这里时我觉得很酸,站在文三儿的角度上,他对罗教授是不能理解的,因为你站在一个大教授的立场上去看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同样,我们传统的文人在战争中做了什么?罗教授也未必很行,但是他要求底层人你得知道现在亡国了,文三儿看他就很可笑。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很矛盾的东西,就看我们的视角顾及到哪里。文三儿有文三儿的视野,教授有教授的视野,他们是两条道上跑的车,永远拧不到一块去。当时这是我考虑的一个问题,所以有时我会想,鲁迅先生在写阿Q的时候,他是不是也站在知识分子的角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没有站在阿Q的角度去想,设身处地地为阿Q着想。 李敬泽:从精神质地上看,文三儿更近于阿Q而不是祥子。你在这里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延续了五四的启蒙传统,但对知识分子话语也怀有相当的警觉。当下文学写作的大问题是既缺乏对启蒙遗产的领会也缺乏对知识分子话语的警觉,虽然出了那么多写“底层”的作品,但我看他们已经把鲁迅忘得精光,同时,那套“底层”话语究竟和文三儿们有什么关系也大可怀疑,终究不过是知识分子的自说自话。 《狼烟北平》写到最后那一章有山河岁月的味道,历史的参与者在对话中流露出虚妄的情绪,这种虚妄感也是来自中国古代传统,《三国演义》最后也是这样,这不仅因为在山河岁月面前“英雄”是渺小的,在文三儿以及他背后的广大人群面前,“英雄”也会感到无力。 都梁:阿Q时代还没有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浑浑噩噩的活着。 李敬泽:书中人物写得最好的是文三儿以及他周围的那群人,文三儿的气场太盛,压住了你的“正面人物”。国民党人徐金戈相对饱满一些,遗憾的是两位共产党人写得比较弱。 都梁:我是从文学创作角度上考虑的。我曾仔细查过关于我地下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具体从事的事情,如将物资、化工原料等送往根据地等,他们做了很多工作,但从故事性上讲没有游击战精彩。不像《亮剑》中生龙活虎的草莽英雄李云龙,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传奇性。《狼烟北平》里的其他人都在不断行动,血肉相搏,顾不上思考的状态,而方景林被设计为一个思考型的革命者,有些让人难以把握。 李敬泽:作家写一个人物,能不能写活、写饱满,也要看人物的底子是否深厚。像文三儿这样的小人物,在我们的文学传统中有雄厚的资源支持,写起来得心应手。徐金戈有传统的“儒”和“侠”的气质,也比较鲜明;相比之下,方景林是个“新人”,是现代知识分子,而且是一个思考的形象,比较“静”,可能写起来难度大一些,不像文三儿和徐金戈那么“热闹”。当然,写这样的形象可能也不是你的特长。 都梁:写作时我有一种感觉:我写的就是文三儿,把他的形象竖起来就可以了,其他两条线路可强可弱。将来出修订本的时候,加两万多字,重彩描述方景林。其实本来我也留出了伏笔,改编成电视剧的时候,男一号设定的原本就是方景林。 李敬泽:《狼烟北平》的节奏很快,疾风猛雨,不大停留,缺乏一个相对沉吟、舒缓、思考的层面,这个层面本来是可以在方景林身上展开的的。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都梁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与都梁对话之一:关于《狼烟北平》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永远的流浪者——读都梁《血色浪漫》有感 |
下一篇文章: 关于《亮剑》,关于都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