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D >> de >> 德里达 >> 正文

 

论德里达的“补充”概念

在场实际上只是由非根源性的踪迹所构成,不在反倒是根源的根源,当然,德里达不敢相信某种纯粹“不在”的事物,因为不在隐含了其反面:“在场”的存在。因此,德里达坚持认为在场/不在永远无法确定,他小心翼翼地使用“踪迹”这个概念来描述这种状况:踪迹永远介于在场/不在之间,它只是在一个没有对等替代物的链条中显现自身,延搁自身。正如福斯特所说的那样,踪迹不是一个允诺而是一个吁求,它永远延搁意义。因而写作变成踪迹在差异链中的无限替代运动,它永远无法切进那个终极意义,因为那个终极,那个客观真理是本源性地缺席了。在场的这种补充性质注定了它要为不在的“不在”〔踪迹〕所替代,因此人们认定的那些“起源”、“真理”,那些权威,那些等级,都是对不在的压制和隐瞒而建立的,它们也注定了要被“不在”所瓦解。
   如果说补充是对本源性缺乏的填补,是对不可替代之物的替代,那么这种补充引发的替代将是一个无止境的延异的过程。因此,“补充”概念并不仅仅表明对“在场”的起源性消解,而且预示了在话语实践中的策略性运用所起到的解构效果。例如,德里达一直批判的声音中心主义,他把声音与写作的关系重新颠倒。他认为,把写作忽视为补充是整个形而上学惯穿始终的话语活动,甚至在形而上学的“组织方式”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活动。然而形而上学把写作视为“补充”正是表明写作的本源性缺乏,在这里发生悖论:它试图通过贬抑写作来肯定说话的在场的优先权力,但是写作是由说话的缺席为先决条件,现在写作填补上了这个空缺,它恰好说明写作的那个所指物的根本缺乏,写作被视为替代它又如何能表达实在世界的客观真理呢?
   在德里达看来,这种替代将继续延续下去,从这种补充顺序中出现了一个法则,一个无修止的连环系列,“它不可避免地增加补充中介,正是这些补充中介产生对它们所延迟的事物的意识,即对事物本身,对眼前存在或本源性感觉的印象。直接性是派生出来的,一切都由中介项开始。”(德里达:《论文字学》英文版,1977年,第 158—159页)事实上,在话语的运作中在场总是分延的结果,补充的可能性仅仅是因为本源性的缺乏。在文本的模式中、在补充的模式中,我们称之为生活的那种东西为意指的过程所重新确立。写作保持的并不是外在于经验论的本文的,外在于写作或文化的某种东西,而只能是来自外部的更多的补充——一种补充之链。依据现有的生存条件,依据个人化的经验和写作行为,我们称之为真实生活的发源地将被补充的逻辑所证实。对此,德里达告诫人们说,在追循“危险的补充”的连接线索时,我们所要证实的是在这些真实的生活中,在越出和隐藏于我们说明能力的事物中,有的仅仅是写作,仅仅是补充和替代性的意指作用,而这只有在区分性参照链中才能产生。“真实”的东西只是在将意义的补充的迹象与援引中抽象出来时,才继之发生或添加进去的,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因为我们在本文中总是读到绝对的存在,那些被先验观念所命名的东西,它们逃脱了写作就从未存在过。
   总而言之,德里达的“补充”概念表明存在〔在场〕是对不在补充的结果,但是,补充也并不意味着在场与不在是毫无差别的,这种差别在我们生活经验中显然扮演强有力的角色,在场所具有的实际作用使补充成为可能。“我”的在场是不在的确定形式,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一个虚构的特定形式,在场不是起源性的,然而它是重新构成的,并且它总是中心和起源。
  三、补充与替换
  在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中,“补充”(supplement)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与在场、延异、本源性的缺乏等等,构成一套相互诠释的话语体系。在他最早的作品,翻译胡塞尔的《几何学的起源》所写的导论,題目就可以被定为“理念的历史性:差异、推延、起源和先验”。显然,这篇导论怀疑了胡塞尔所描述的几何学的先验起源结构,德里达把这种起源看作理性的预设,把其逻辑推演看成是观念的延异和补充过程。理性只能存在于历史中,这意味着历史是由理性构成的,那么,起源也就不可能具有先验客观的纯粹性。在对胡塞尔的意向性意识的分析中,德里达也一直使用了“补充”的概念。在《声音与现象》中,德里达专门论述了“根源的补充”,他在这里导是用补充来对延异加以定义:“补充性就是分延,就是同时使在场分裂、延迟同时使之置于分裂和原初期限之下移异过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11页。中文译本对 difference“差异”的翻译也并不完全统一,没有使用“延异”。“分延”是一个动词。考虑到德里达此时还未对差异进行“a”的改造,所以译为差异也可)德里达解释说,补充的差异在其对自身的原初欠缺中代替在场。他认为,这种原初补充性的观念并不仅仅意味着在场的非完全性,它指明一般实体性补充的这种功能。在意向还原的意识活动中,原始替换将会是自为对自我的取代,是为了自我,而不是自我。补充的奇特结构在此显现出来:它是一种定时产生它声称要补充的东西的可能性。胡塞尔认为自我是永久在场的,自我能决定认知的完成。德里达则看到这是一个本源缺乏的时刻,是自我被自为替换的时刻,自我是被补充消解的时刻。补充是能指替换的过程,“作为补充,能指并不首先和仅仅再现不在场的所指,它取代另一个所指,另一个能指的范围。”(同上书,《声音与现象》,第112页)胡塞尔认为表达是作为指号活动,可以表达意义。因为指号携带着所指,与理想性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但德里达显然把指号推入差异游戏的领域,那是一个补充和替换的过程,它不会回到理想性的所指,而是指号无限替代的延异过程。
  对于德里达来说,补充与替代并不意味着认识的虚妄——尽管它确实是虚妄地构成的,因为没有补充与替代,就意味着胡塞尔所说的“绝对的知”就可以成立。而绝对的知就是关闭,否则就是历史的结束。无限性中的自我意识的存在历史是关闭的,“在场的历史是关闭的,因为‘历史’从来要说的只是‘存在的呈现’……。一种没有分延的声音,一种无书写的声音绝对是活生生的,而同时又是绝对死亡的。”(同上书,第131页)补充与替代构成意识活动之活的历史,当然也是书写的历史。对于德里达来说,只书写的补充的历史,也是延异的历史才更有真实性。声音并不能在场,并没有肯定性的历史永久维护它的存在。德里达说道:“那剩下的就是说话,要使声音在走廊里响起以补充在场的光辉。现象,那I’akouméne是迷宫的现象,这就是音素的情况。它向着在场的阳光升起,它就是伊卡洛斯的道路。”(《声音与现象》,第133页。伊卡洛斯(Icare):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用蜡将鸟翼粘于双肩,与父逃亡,因飞进太阳,蜡融翼落,坠海而死)德里达指出,事物本身总是自我逃避。与胡塞尔后来向我们确认的相反,“‘目光’是不能够‘持续’的。”
   德里达更为充分论述补充的思想是在《论文字学》中,第二章“这种危险的替补……”(这里有一个翻译上的问题。这里的“suppleme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德里达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论德里达的“补充”概念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