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D >> de >> 德里达 >> 正文

 

[组图]当代哲学巨匠德里达辞世

 
10月8日,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教授因胰腺癌在巴黎一家医院去世,享年74岁。

  法国总统府于当地时间9日向外界公布了上述消息。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德里达的去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他在一份声明中说:“因为他,法国向世界传递了一种当代最伟大的哲学思想,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公民’。”

  作为解构主义的创始人,德里达堪称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他的辞世也被认为是法国思想界继1980年让?保罗?萨特逝世后最大的损失。

雅克?德里达

  小学时被开除

  雅克?德里达1930年7月15日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一个犹太家庭。德里达的父亲是个商人,德里达一家原本居住在首都阿尔及尔,后来举家搬到了避暑胜地埃尔比哈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虽然雅克?德里达教授现在蜚声世界,但他童年时的求学经历并不顺利。阿尔及利亚当时是法国的殖民地,家境殷实的德里达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法语学校学习。1942年,法国维希政府实行严厉的种族政策,极力迫害犹太人,德里达也因此被赶出了学校。不过,求知若渴的德里达并没有放弃学习,小小年纪的他兴趣广泛,竟在短短几年间遍读了卢梭、尼采、加缪和诗人保罗?瓦德利的诸多作品。

  二战结束后,他于1949年前往法国求学,目标是进入“法国思想家的摇篮”―――――法国高等师范学院。但是他连续两年尝试都没有成功,直到1952年,他第3次报考才终于被校方接受。而在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时,他的口语考试也未能及格。

  50岁才成博士

  1956年,德里达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顺利毕业,并拿到了学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到美国哈佛大学短期进修。因思想一开始并不为传统思想所接受,他的博士论文也一直没能通过,直到1980年,在他50岁的时候,才拿到了自己的博士学位。

  不过,早在拿到博士学位前,德里达就已成为闻名全球的哲学大师。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解构主义”以来,他的哲学理论波及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对哲学、文学、语言学、法学、建筑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而“解构”也成为一个最时髦的词眼。

  西方哲学的“叛逆者”

  雅克?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被称为“解构主义之父”。他的思想在上世纪60年代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最有争议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

  德里达的主要代表作有《文字语言学》(1967)、《声音与现象》(1967)、《写作与差异》(1967)、《散播》(1972)、《哲学的边缘》、《立场》(1972)、《人的目的》(1980)等。《文学行动》是他上世纪90年代的新作,汇聚了他各个时期以来的文学思考,这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异想天开的批评写作。

  耶鲁大学的哲学家希利斯?米勒形容说:“解构一词使人觉得这种批评是把某种整体的东西分解为互不相干的碎片或零件的活动,使人联想到孩子拆卸他父亲的手表,将它还原为一堆无法重新组合的零件。一个解构主义者不是寄生虫,而是叛逆者,他是破坏西方形而上学机制,使之不能再修复的孩子。”

  2001年,德里达曾来到中国,举行了一系列巡回演讲介绍他的理论。

  一生遗憾 没成为足球运动员

  德里达被称为“解构主义之父”。从根本上来说,解构主义是反传统的,对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发起挑战。这让他在欧美学生和青年学者当中颇受欢迎。

  《洛杉矶时报》一篇文章曾写道:“他为年轻人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那就是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不仅仅是所谓的二流哲学家,不仅仅是翻译外国大家的作品,他们有权去做探险者,去探索、去批判那些西方哲学思想中所谓的博大精深的,而又似是而非的隽语。”

  毕竟是作为反传统的“先锋”,德里达教授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拥趸”的同时,也从来不缺少批判和反对的声音。他的学生称他是“天才”,把他当流行歌星一样崇拜,但批评者则认为他不过是创造了一种蒙昧的含糊不清的相对主义的表达方式,在他的理论中,任何事物似乎都可意味任何事物。

  矛盾在1992年激化到了顶点。当英国剑桥大学决定授予德里达教授荣誉博士学位时,全世界竟然有20位哲学教授,其中包括著名的哈佛大学逻辑学家W?V?奎因教授联名致信给剑大学,提出抗议。

  德里达教授除了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也是一位语言天才,虽然他的文字被常人看来都是那样艰深晦涩。上个星期,德里达教授还被认为最有可能获得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虽然最后这个奖项被授予了奥地利女小说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德里达教授兴趣广泛,他生前与夫人玛格丽特和两个孩子居住在巴黎南郊的里斯?奥兰吉斯区。与其他法国文学家、思想家都喜欢住在左岸不同,德里达教授更中意里斯?奥兰吉斯的安静。据他夫人介绍,德里达教授特别喜欢看电视,无论是新闻节目,还是肥皂剧,他都爱看。

  而他有生之年也有一个深深的遗憾,那就是没能成为足球运动员。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表示:“我年轻的时候曾梦想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为阿尔及利亚国家队效力。但我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梦想,因为我踢得不够好。”

德里达最后的日子

   10月8日,巴黎阴雨星期六的黄昏,雅克?德里达永远闭上了那双睿智不安的眼睛。死亡的阴影笼罩了他两年多。

  在与死亡搏斗的这些日子里,他没有停止过思考,没有停止过写作,从2002年以来发表的近十部作品中有解构“流氓”概念和流氓国家的《流》(2003),有反省9?11以后的国际格局的《9?11概念》(2003),精辟地将恐怖主义分成三类:一类是国家恐怖主义,一类是具有政治诉求的政治恐怖主义,还有一类是以恐怖为目的的纯粹恐怖主义。而以后一种特征为标志的9?11恐怖主义改变了传统的战争方式,敌人形态,也改变了人类当前与未来的政治生态。因此,他更坚定地呼吁另一种世界化进程,呼吁他曾在中国反复强调的新国际思维。他没有放弃对以色列自杀性政治决策的强烈批评,认为以色列不再代表犹太精神也不能代表多种形态且充满矛盾的世界犹太复国运动。他不畏强权地指出:美国自称货真价实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中不乏基督教原教主义者,他们的集团利益远远超过犹太人社群的利益。他对欧洲建设充满期待,他心目中的欧洲是不同于经济全球化模式的另一种世界主义的欧洲,这个欧洲将肩负着转化主权国家及国际法的传统概念与实践的责任。它应当具有独立于北约与美国的军事力量,但那既不是侵犯性的,也不是自卫性或防御性的,欧洲的军事力量应当只在必要时为新联合国的决议获得遵照而进行干预。在他眼中,欧洲也应当是能够更好思考非宗教性与社会公正的某些形态的理想之地。他还义无反顾地支持同性恋的结合,甚至主张从民法中消除结婚这个词。这是个多大胆的设想!

  那一本本上架的新书,那一期期连连问世的专号都是他与死神抗争的印记,是敏锐思想的见证。我相信死亡斗不过他,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以他的方式,思想的印迹抛离死亡的轨道,它穿越时间。

   (作者张宁曾任德里达助手)

   《三联生活周刊》供稿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或传统哲学的反叛。简单地说,“解构”就是“反结构”。

  德里达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定势: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支配性的力,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且逻各斯永恒不变,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这束缚了思想,也进一步束缚了人类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解构主义就是打破这种霸道的秩序,如社会道德秩序和个人意识习惯以及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等。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德里达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组图]当代哲学巨匠德里达辞世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