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还有问题吗? 【生不再提问题】,看来大家学得不错,对课文中的理解也是比较好的。其实,作者说了那么多,归结到一个中心的话题,就是作者自己的一个主张,一个观点,是什么呢,在课文的哪儿呢?
生:最后一段。
师:好,咱们一起把最后一段朗读一下,“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预备读。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这段话是作者写在最后的。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那么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那么多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都可以成为你的一个目标,只有像他们这样才能算是把创造力发挥到及至的人。下面,同学们把你们脑子里崇拜的一些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
【学生积极讨论展示自己所了解的伟人,下面同学们看看投影上的几位出现在黑板上的伟人介绍】
师:看过这么多位值得我们大家崇拜的伟人之后,相信大家也非常急切的希望自己一下子成为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人,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的创造能力。
【教师投影展示两个三角形,两个圆,两条线】
把这几个图形任意缩放和摆放成一个图形,并给它取个名字。
【学生准备交流,思维活跃】
师:通过一系列的展示同学们已能充分体会到创造精神的魅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我们今天的作业。
【投影展示《龟兔赛跑》的故事图片】
课后同学们从多角度尝试提炼新的观点。下课!
教学反思:
有些问题过于重复,教师的话太多,要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教学版块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去规律。不能够机械的脱离文本的进行。
要多研究文本,理清层次,问题和问题之间不能割裂,要有整体思路的体现。既然本文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就要抛开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对话。
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制成课件。
师: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
生: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生: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生: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大家笑)“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师: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
大多数学生:没有!
部分学生:有,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师:对!同学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今天,让我们伴随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放录音,学生听]
师: 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生:自己读不出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生: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全班笑)
师:很好!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我们同学在预习中也读出了这一点,请看下列问题,我们共同探讨:
(展示问题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生: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生: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但我感觉却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妙,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悲之情更加浓重和凄凉。
师:对,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生问:老师!“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
师: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 我认为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
生: 我想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 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
师: 这位同学的解答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
师: 下面我们一边听朗诵一边跟读第一段。注意轻重缓急,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生:全班齐读
(展示问题二: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
师:我们先来理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生: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也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生:《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师: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 ,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 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师问: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生: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 也要流泪。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这个“慕”是“爱慕”的意思吗?如果是,那么它的感情基调与哀怨、哭泣等是否矛盾?
生:我认为这里的“慕”是“思念”,“如慕”就是“又像在思念”。
师:有道理!语言就需要这样细心揣摩、品味。
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在哪篇课文里学过?
生: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就 是借琵琶写愁情。
生:《红楼梦》中“凸碧堂品笛凄清”也是类似意境。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 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展示问题三:第三段先说英雄伟大,再说自己渺小,那么“月明星 稀”,乌鹊南飞”一句对突出曹操“一世之雄”有何作用?这段如何通 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
生:“月明星稀”的诗是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而起的,由身边的赤壁又联想 到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
师: 写曹操的重点在哪里?
生: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所以我认为这一组同学的问题没问到点子上。
师:这意见有道理!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理解课文的过程,能正确地提出问题,也就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开始。对第三段的理解,刚才的同学比较准确。那么,它通过客人的一段议论,用对比写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生:曹操和“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坷坎,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这是令人悲叹的啊。
生: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师: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
生:还有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只有“ 托遗响 于悲风 ”的悲哀。
师:同学们注意,这儿的“风”已不是徐来的“清风”,而变成了“悲风”,显示了情绪的变化,将情融于景中去抒写。
(展示问题四: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生: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全班哄然大笑)
师:绝妙的想象。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在《念奴娇》词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那么这种感情与豪放风格是否矛盾?
生:应该是不矛盾,但我却很难说明白这道理。(学生讨论状)
师: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生: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
师: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 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二、三段,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要读出苏轼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气势。
生:全班同学自由朗读
(展示问题五:第四段议论让人难以理解。“哀吾生之须臾”与“水与月”有什么关系?“且夫”一句与解答客的问题又有什么本质上联系?)
师:文章从第四段开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你看它从几个方面论述主旨?
生:两个层次,“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属本段第二层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