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 张悦群 【教学设计A】 〖比较阅读〗 创意说明: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贝多芬作为常人、超人和伟人这三个层面的真实形象。他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不耐烦、生气、感动、叹息、软弱;有超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也有作为伟人的惊人的艺术才华以及他用整个生命来实现的面对苦难的英雄心:“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与《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课文作比较阅读,看看作者表现人物的角度及侧重点有何不同,看看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性别的伟人们有着何种相同的精神特质。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本文的特色,更高层次地进入阅读境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认识世界。 〖教学步骤〗 一、名言导入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 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 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罗曼·罗兰 二、阅读全文,依据你自己的主观感受给贝多芬一个中肯的评价 1、一句话评价:贝多芬是一个人。常人、超人、伟人。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他又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作为音乐家,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耳朵听不见音乐。但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独立地处理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这种思考付诸音乐,把音乐由娱乐的工具变成了表达的语言,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对世界的观念,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 2、比较评价。 比较阅读《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夸父逐日》《我的信念》,再次评价贝多芬。 在进行比较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看作者表现人物的角度。 ② 看作者表现人物的侧重点。 ③ 看作者的写作意图。 ④ 看贝多芬与这些文章所表现的伟人们的形象有哪些相同之处(共性) 。 ⑤ 看贝多芬与这些文章所表现的伟人们的形象有哪些不同之处(个性) 。 3、综合评价。 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甚至不同性别的伟人们有着何种相同的精神特质? 你认为怎样的人才称得上伟人? 你怎样看待伟人?是什么造就了伟人? 是经验、天赋、名利,还是苦难、梦想与激情?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教学设计B】 〖片断仿写〗 〖创意说明〗 本文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 教学本文,可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范文的榜样作用,引申出写作能力训练点,进行片断仿写的练习。这样的教学能够使阅读和写作结合成一个整体,以读带写,可让学生由阅读理解走向模仿并向创造过渡,同时也能够以写促读,可引导学生带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进入阅读,使阅读和写作有针对性,相得益彰。 〖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认识形象 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二、探究写法,总结规律 本文的作者显示了高超的描写技巧,尤其是肖像描写,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特点和精神气质。同时作者还善于通过生动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上述正面描写以外,作者还安排了侧面描写,通过女佣的介绍表现人物的生活压力、工作习惯和坚强独立的性格。这些描写,都是值得学习的。 三、摘取精彩片断,进行仿写练习 学生自由选取一个精彩的片断,学习运用其描写方法仿写一个片断。可描写同学、老师、亲人、朋友、有过一面之交的人乃至素不相识的人,或正面描写其肖像、语言,或者进行侧面烘托。 四、小组交流,评价作品 学生完成片断仿写之后,互相交流评价,看肖像描写是否做到了秩序井然、以形传神,看语言描写是否能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看侧面描写是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人物形象的丰富方面。 五、带着写作问题,再次进入阅读 在互评仿写作品之后,学生带着关于人物描写的问题再次进入阅读,体会作者笔下形神俱肖的人物形象,更好地学习掌握作者的描写技巧,也能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C】 〖音乐欣赏〗 〖创意说明〗 贝多芬是活在音乐里的,也是为着音乐而活的。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尤其是他的钢琴曲,特别震撼人心。学习这一课,进行音乐欣赏,有效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增强学生对教材的感知能力,十分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教学步骤〗 一、欣赏贝多芬的钢琴音乐 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可描述头脑中想象出来的画面,可说说你所感知到的精神内涵。 二、感受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再听一次音乐,感受贝多芬心灵的律动。在耳聋所带来的孤独和安静中,贝多芬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这种思考付诸音乐,把音乐由娱乐的工具变成了表达的语言,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对世界的观念,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三、思考贝多芬生命的音乐 贝多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篇动人的乐章。他的生命因耳聋而遭遇了人生的休止符,却在短暂的休止之后奏出了热烈的最强音;他的生命波澜起伏,却如一支乐曲一样在低谷之后掀起动人的高潮。你认为怎样的人生才是一篇最美的乐章?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作者简介: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 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 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的开掘,同时,又注意人物和故事的生动性,有较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语言简洁优美。 【课文扩读材料】 爱因斯坦求职记 使用建议:和贝多芬一样,爱因斯坦同样的不修边幅、不通世故、不善交际、个性倔强、桀骜不驯,头脑中蕴藏的才智却又同样的如若火山的熔岩。所不同的是,贝多芬是音乐界的巨人,而爱因斯坦是科学界的伟人;贝多芬由于对音乐的热爱而甘愿一辈子孤独地旅行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爱因斯坦却由于对科学的热爱而不得不协调与环境的关系,艰难地跋涉在现实的世界中。其实这两种生活方式都是一种牺牲──为了理想而作出的牺牲。苦难与伟大总是孪生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本材料综合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