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Y >> 音乐巨人贝多芬 >> 正文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十三中 王秀海       现实生活为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神秘的大门:在“全球村庄”的时代,中学生急速变化的思维无法抗拒地在网络上奔驰着。他们可以借助网络开放和深刻自己的思想,他们可以借助资源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网络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了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我们开始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探索。

  我们觉得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至少应遵循这样的教学原则:把握教育的本质,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透彻理解语文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站在全景式的科学与艺术面前,以本学科特有的角度和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生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的个性为基础,适应个体在网络与学科整合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特征与网络自由、交互、开放的特点相整合。


一、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指导理念

  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较为典型的课例是《景泰蓝的制作》。这一课例展示了网络教学的基本模式之一。我们从中获得了很多有益的思索,进行了更多的尝试。

  《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可以这样呈现出来吗?倾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有狂飙式的流动和不受羁绊的想象:优美的旋律、不尽的话题、伟大的力量、永恒的创造……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外貌描写,人物的精神,还有贝多芬的艺术流派和历史地位……人类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在初中语文课里立足。那么语文教学就会以一本教科书让师生重进牢笼。那种线性化的程序教学极可能使心灵失去想象,把他变成一个空洞的概念!语文教学怎能提高审美情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只有学生不断的积极参与,贝多芬和他的音乐才会有意义。以自己感性之躯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去品味、去探究,用自己的生命和最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去建构人生历程。这是我们对《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朴素的建构主义理解。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拓宽了学科教学的视野和手段。

  借助建构主义理论和网络的翅膀,《音乐巨人贝多芬》终于可以在更广阔的教育文化空间放飞了。


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探索

  1、教学设想:

    从音乐与文学的角度入手,聆听贝多芬音乐,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观念和方法;阅读有关贝多芬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命历程,了解他在音乐史上和人类心灵史上的巨大意义。学生在音乐与文学传记的熏陶中,感受到美的力量,体悟到音乐巨人不朽的旋律的丰富内涵。在人生的道路上,审美与哲思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宝贵财富。个性在审美和思索中自由地张扬!

    由于现实环境的限制,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学习主页,设定不同的信息模块,把不同主题与相关网站的网页链接。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由此可以获取信息。学生在感知、协作中进入网上主题探究室交流;之后再感知,进入网上“爱乐人走四方──爱乐人随笔”主题论坛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听大师音乐,写下心灵随笔,进行内在的意义建构。在教学网页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自由、高效地学习和交流,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方式尽在其中。学生进行的是开放的阅读,立体的阅读。

  2、教学实施:

   ⑴ 确定课题提出问题:从以审美扩展人生空间、促进人生发展入手,从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与学生协作研究,确立研究课题。

   ⑵ 搜集信息模块分类: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贝多芬,为适应学生围绕一个目标,进行自由、高效地阅读,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学习主页“《音乐巨人贝多芬》”。这是一张色彩鲜艳和谐的幻灯片,伴随着《月光奏鸣曲》,从视觉、听觉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其中设定不同的信息模块──“肖像”、“生命历程”、“心曲”(曲目)、“心灵鸡汤”、“文学画笔”、“你说我说”、“相关站点”、“搜索工具”,可以点击进入相关网站的网页获取信息。并在“生命历程”、“心曲”、“心灵鸡汤”和“文学笔”模块中建立相应主题交流室链接。在“你说我说”模块中与互联网上“爱乐人走四方──爱乐人随笔”(www.bh2000.net)主题论坛链接。

     调动学生审美兴趣,初步整体感知贝多芬,选择最感兴趣的主题模块深入了解贝多芬的某一个侧面。

   ⑶ 协作交流,初次整合:自我选出每个主题交流室的协作学习小组组长。在他们的主持下,学生在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内进行初步交流。同学们以一种亲切的方式走近“贝多芬”。组长组织同学评选出有见地的发言,向全体同学汇报。贝多芬又贴近了同学。

   ⑷ 网上交流再次整合: 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爱乐人走四方──爱乐人随笔”发布讨论会海报,期待广大网友参与关于贝多芬的讨论。请同一话题的学生自由组成网上发布小组,在“爱乐人走四方──爱乐人随笔”主题论坛发表对于贝多芬的认识。与爱乐网友交流。

     教师参与网上论坛交流。适时的发表自己希望学生关注的话题、技巧、人物、曲目……以谈话引导讨论。

   ⑸ 内在建构多元整合:

    ① 倾听贝多芬的音乐,展开想象,写下心灵随笔,在网上展示。孩子们对贝多芬逐渐深入的理解震动了我们的心灵。例如有一位署名为落木萧萧的同学写到:       聆听贝多芬

      地上荡过,最柔和的风;湖面上飘落,悄无声息的雨。真诚地对世界宣告:我们并不高于自然。然后,投入自然的怀抱中,让自己成为它的一部分,“海风唤醒四季”,在风中快乐的奔跑,清新、明快。

      渐渐地,乐曲柔和了下来,但全然没有妩媚、温存、飘逸,像在驻足观望。理解着自然的广阔和深远,博大与深沉,向一切的美好发出爱的呼唤。一颗沉睡了一百多年的心仍在跳动,跳动在这鲜活的空气中……此时此刻,我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在真诚地接受着这份天真,这份含义深远的天真……

    ② 学生阅读网友回帖,交流自己的体会:关于贝多芬、关于音乐、关于文学传记、关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教师友好平等地参与。我们的网上交流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讨论。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得到了天津音乐学院的周小静教授的热切关注。给他们发来了几个帖子,如:

      真好啊!祝你们的讨论会成功!

      我有个想法,这就是不要把贝多芬神话。他是人类中的优秀者,而我们每个人心里也都有着和他一样的感情、理想、勇气……当我们听优秀的的音乐、读优秀的书,和优秀的心灵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有多好,我们会想让自己变得更好!

      这对于孩子们理解贝多芬,走进他的心灵世界是极好的指导。让他们感到兴奋与自豪。交流更踊跃了,思考更深入了。比如一年五班的陆黎同学就在网上写到:

      我有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后的音乐界里,贝多芬是否还会存在于人们心中,贝多芬的音乐是否还会流行?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又是为什么?请各位多多指教!

      我们感到欣喜,也在思索:直接说告吗?还是启迪孩子们不断感悟贝多芬追求光明,勇敢抗争,充满创造力的一生?我们选择了后者,在网上回答到:

      陆黎同学的疑问有一定的代表性。不过解决这疑问的最好方法是,我们怎样去抓紧时间聆听大师的音乐。否则总有隔雾看花的疑惑。

      重要的是去感知。不知道,这种理解对不对。所以,我对贝多芬不想做切割式的分析。我想更多的是抓紧时间去用一辈子听音乐。爱这个网站吧,从音乐开始。

      把音乐、还是音乐、然后是文学当成走进贝多芬的灵魂的方式,行吗?

  课程结束了,有关贝多芬的讨论仍在继续。学生们的自主探究仍在继续。网络上的探讨还在进行。由此想到了更广阔丰富的古典音乐天空,“我们意识到积累音乐艺术感受的重要性,所以想请网友为学生的假期开一个古典音乐欣赏清单,从曲目、电台和电视台的专栏(最好有时间表)、书籍、碟片、音乐熏陶的渐进方式等等方面帮助我们,以便为学生打下音乐审美的底子。”

  3、教学反思:

   ⑴ 感知在这一课尤其重要。聆听音乐,写下心灵的随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现在走进音乐,走进大师的好方法。关于贝多芬的音乐和人格的讨论,像网友所说“我想我们希望的,是孩子们能够努力地学会真诚,持久地保持真诚,努力地学会真诚地思考,持久而真诚地思考……慢慢地他们会从音乐中感受到更多更丰富的东西,也会开始思考和容纳新的东西。‘刻意为之’不是可怕的事,可怕的是‘伪饰而为之’。”

   ⑵ 网络学习带来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的角色转换。学生们兴趣浓厚,热情不减,能力明显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生积极性的变化。在广阔的网络空间学习如何交流、合作、生存、做人。开放地综合过程促进了多元整合的实现。

   ⑶ 开发课程资源要充分研究网络资源的可利用性。教学设计是成功设计网页的重要基础。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交流心态,在于网站和交互方式的选择。教师的平等参与形成了指导教学的友好途径


三、现在我们认识到教学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教学设计者对于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的理解和多角度的认识,教学目标的最终确定;同时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设计者对网络基本教学模式的认识

  建构主义在进行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力和问题成功解决所需的更高层次的认知过程等方面是有效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出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见性的意义──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尤其应该鼓励学习者建构出他自己独特的意义,形成他自己的独特“认知结构”。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拥有乐趣。学生才会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我能学”的转变。

  教学设计应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应该是开放的,给学生更广阔的审美、思索和交流的空间。教学可以尝试突破基本模式,大胆地设计一些变式。目的是全方位的课程整合。“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利用时,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时,必然会推动教育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无缝地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更高的目标。”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音乐巨人贝多芬》同步练习
    贝多芬生平简介
    《音乐巨人贝多芬》问题研究
    《音乐巨人贝多芬》练习说明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建议
    《音乐巨人贝多芬》有关资料
    《音乐巨人贝多芬》参考图片
    海顿生平简介
    何为简介
    《音乐巨人贝多芬》学法指导
    巴赫生平简介
    罗曼·罗兰生平简介
    《音乐巨人贝多芬》素质教育新学案
    《音乐巨人贝多芬》生字注音
    《音乐巨人贝多芬》多音字辨析
    《音乐巨人贝多芬》形近字辨析
    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音乐巨人贝多芬》中心意思
    《音乐巨人贝多芬》词语辨义
    《音乐巨人贝多芬》同步轻松练习
    《音乐巨人贝多芬》写作借鉴
    《音乐巨人贝多芬》写作特色
    《音乐巨人贝多芬》写作特点
    《音乐巨人贝多芬》问题探究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文评点
    《音乐巨人贝多芬》整体把握
    《音乐巨人贝多芬》重点句子分析
    贝多芬音乐欣赏──降E大调 第三交…
    贝多芬的一生和创作
    贝多芬英雄的十年
    谁害死了贝多芬──铅
    在声音的世界里
    贝多芬与莫扎特的音乐世界
    贝多芬生活点滴
    《音乐巨人贝多芬》电子教材
    《音乐巨人贝多芬》结构分析
    课堂因质疑而精彩──《音乐巨人贝多…
    《音乐巨人贝多芬》词语解释
    《音乐巨人贝多芬》同步练习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语文网络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同步达纲练习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激趣、引路,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案例
    《音乐巨人贝多芬》习题精选
    《音乐巨人贝多芬》活动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贝多芬音乐欣赏──贝多芬,C小调第…
    贝多芬音乐欣赏──贝多芬的F大调 …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实录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实录片段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片断及反思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走近…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