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造气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 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触及到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很自主地进入情感场。课前,我特意让学生欣赏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并出示了歌词,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初步感知了人和动物之间的爱,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课伊始,通过唱儿歌《小燕子》,感情朗读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内容来导入新课,让学生从读中、从唱中感受到小燕子的活泼可爱,为学生理解后面的内容作了情感铺垫。然后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质疑: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到底遇到了什么麻烦?这样,一下子就让学生进入了文本,让她们的心一下子为燕子的遭遇而伤心着,为燕子身处境险而着急着。接着,通过默读、思考、交流的方式,引出瑞士人民是怎么救助燕子的段落进行研究学习。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层层赏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从政府呼吁到居民救助到最后把燕子送上专列,都无不体现了瑞士人民对动物博大的爱。此外,在整个课堂上,我非常注重教师情感的带动性。因为,我认为,只有教师自己对文章内容有了情感上的体验,只有自己先被文章中的瑞士人民爱动物的举动所感染所震撼,才能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正因为如此,在每个环节的导入语的设计中,我都进行了精心的预设,尽量让学生在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语下,感受到爱,置身于爱的氛围中。 二、角色体验,让学生融入到文本中 《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我在设计时,就尽量不让学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当作小贝蒂,设身处地地阅读想象,交流感受。例如:当学生从语言文学中感受到了小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危险,只在乎燕子,一心想救燕子时,我适时出示课文插图,以此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看图后结合小贝蒂的动作、神情,想一想小贝蒂仿佛在对小燕子说些什么?此时,学生情感的火花被点燃,思维的火花被激发。因此,她们进入了文本,把自己当成了小贝蒂,学着小贝蒂的动作、神情,深情地对小燕子说着。再如拓展延伸环节:列车开动了,人类的爱心感动了春天的精灵,车厢里的小燕子在唧唧喳喳,向人类致谢呢。你听,你认真地听,你安静地听,你听到它们说什么了吗? 你看,那只燕子正朝着一位抱孩子的阿姨张望,它在说什么? 你看,那只燕子正不停地朝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挥动翅膀,它在说什么? 你看,还有一只可爱的燕子正深情地注视着贝蒂,它又在说什么?。 这些动情的语言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到课文中,在那里,他们激动着主人翁的激动,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亲身经历了故事情境,体验了情境,感受了跟他们同龄的小贝蒂对动物的一种爱,体会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充分理解了课文。 三、多样朗读,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课标》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也注重读的形式多样化。例如:对课文第三段——“人们不畏严寒四处寻找燕子”和第四自然段——“小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危险,只在乎燕子”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对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采用了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引读、多次合作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达到了语言积累,升华情感的目的。而且在朗读中,我保证了学生充足的读的时间,重视了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适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达到学生的心、作者的心、教者的心三者合为一体的效果,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感悟能力。而且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学生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整节课上,我从学生用情的读书声中,感觉到他们已经被文中人们对燕子的爱而深深地感染了。是啊,只有在学生自己走进了文本,才会真正的理解课文,才会把自己的情感充分地释放出来。 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以“爱”来作一条线,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走弯路,一下子理清脉络,抓住重点,进而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品读语言文字,去感悟文章情感,去体会表达方式,达到与作者共鸣。当然教学始终是一门比较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课堂上,我有时候考虑的只是自己的预设教案,没有关注到课堂生成的精彩。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来推动教学的进程。
昨天上了《燕子专列》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在课前我就向王老师请教了课文中的重点,王老师说既然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就注重了这一个“爱”。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背诵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是多么快乐,在让学生进入课文,本课中的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们的心一下子为燕子的遭遇而调动着,为燕子的遭遇困难而着急着,而我也注重了每个环节导入语的设计,希望学生在充满感情的导语的引领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觉。而大部分学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课下来基本理解的透彻了,在朗读方面都能体会到他们真的是进入了课文,被人们的爱感动了。但还有些同学在槛上我也感觉他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正确,可为什么一做作业就不行了,是不理解吗?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