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康 昨天下午第二节在电教室上完《死水》,反响还可以。但我自己还是不太满意,觉得还是没有放开,200人的电教室坐了40多个学生,和学生的距离太远,尽管我基本上是走到讲台下学生身边但有时也得上台鼓捣我的课件。只有一个话筒,我和学生共着用,一手拿书一手拿话筒感觉很不爽。但总的说来,还是真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呵呵,自我表扬一下),学生真正在读,在思考。
在你的启发下,我后来又作了一点调整,重视诵读,以诵读的深入带动理解感悟的深入。结尾的比较探究改为课外进行,以便有更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刚设计的时候,总是贪多,实际上贪多就会嚼不烂。
我的感悟:
1,高三教久了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只会使自己越来越懒惰,越来越僵化,越来越不会思考,越来越远离语文教学的本真。我几乎都找不到追求教学艺术的感觉了。
2,上公开课确实是锻炼人的很好的途径,时下许多文章都批公开课,陶西平在中国教育报上批,那是变味的公开课,可也有很真实的公开课。为了上好,上活,还有点新意,就逼着自己去读书,去思考,去请教。
3,多方面收集相关资料,多方面听取行家意见,然后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
4,借班上课先得与班上的同学有一个沟通交流,形成融洽的氛围。预习不一定要很充分,但相关的教学准备还是有必要的,如我头一天给学生发了相关的背景材料《闻一多和20世纪中国文人的命运》,这对讨论死水的象征意义是有帮助的。
5,把自己的优势优点放大出来,比如一开始导入时我说闻一多先生是家乡人,我家和闻先生家仅隔着一条小河。“我总想着有机会给更多的学生讲闻一多,讲闻一多先生的诗。”俨然自己成立闻一多的代言人了,效果当然不错。我的诵读比较有激情,受更生、兆平和你的影响(我觉得你的声音和风度很像央视的董卿哦),我在诵读上也花了一些功夫,本来是有一个不错的朗读带的,不过其中读错了两个字,有一个词我觉得她读得味道不够,于是自己模仿着反复读,把自己的感情灌注进去,差不多读了60遍了,慢慢找到了感觉。结果我示范着诵读了一遍后,同学们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然后也能入情入境的读。“读”实在是第一教法!
6,预设还是生成?没有一定的预设,哪来动态的精彩的生成!三个探究问题的设计是预设的,选好哪几个问题是很关键的。课堂上临时的变化也是很重要的,说到“以美写丑”反讽的手法时,我感觉高一的学生似乎还不太明白,即兴增加了一个小环节。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来写几句,直接感受一下这种写法的效果。——假设你现在走进饭堂打了一盒饭,正准备吃呢,突然米饭上降落了一只或几只绿色的苍蝇,请你把这只或这几只苍蝇描写一下,要求用“以美写丑”的方法。读了同学们的描写后又落脚到《死水》中以美写丑而倍增其丑的理解中。
7,给听课老师发的教学设计书面材料尽可能简单模糊一点,这样自己会机动灵活一些,不会让人觉得你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谢谢你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