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哪儿去了》教学反思


3.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小学生的知识积累还是有限的,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也能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的主战场,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最大的追求,如何合理的利用时间,把课堂的主动性真正还给学生,这需要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不断去探究、发现,只要我们坚持,相信在课堂改革的春风吹动下,我们的数学课堂会更有活力。

《哪儿去了》教学反思
春姐姐的花篮哪去了?

夏哥哥的绿叶遮住了。

 

夏哥哥的绿叶哪去了?

秋姐姐借去做地毯了。

 

秋姐姐的地毯哪去了?

冬爷爷的白被子盖住了。

 

冬爷爷的白被子哪去了?

放进春姐姐的花篮里了。

这是一首简单、形象的散文诗。重点是让幼儿在散文诗中理解一年四季的特征,明白一年四季是不断轮回的。

我通过—猜一猜引入——说一说理解一年四季的特征——念一念散文诗——演一演散文诗这几个环节来进行的。幼儿最喜欢的是互动环节,“你问我答”。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幼儿都背不出整首散文诗,我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通过教师和幼儿之间、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你问我答”来帮助幼儿记忆。如:老师问:“春姐姐的花篮哪去了?”幼儿答:“夏哥哥的绿叶遮住了。”或者一半幼儿相互对问。这样两三遍后,幼儿也就不知不觉记住了。

家长在回家教幼儿学习诗歌或者故事时,也不妨可以采用一下这个办法,一定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哦~

在另外一节课《十二生肖的来历》时,我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三遍以后,大多数幼儿不知不觉都把那么长一首儿歌记住了。

我寻思:想要让幼儿在短短30分钟内掌握一些知识,我们一定要不断想出、实践出好的办法,让幼儿的学习更轻松。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导入,设计了“物体与水混合”的探究活动。便于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认识不同固体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重点培养学生动于操作实验验证预测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针对四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我对学情做如下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对溶解的概念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并且能够初步进行探究活动,如把少量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

2、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教法学法

在本课教学活动设计当中,我注意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体会溶解的过程,并且能够联系实际,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升华情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铁粉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

四、设计理念:

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抽象和概括过程,是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本质。以科学概念为主线,更容易达成三维目标。我们的课堂探究活动是在建立科学概念过程中展开的,因此要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发展科学素养。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指导学生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过程与方法:从学生动手做实验入手,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分类,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哪儿去了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哪儿去了》教学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