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细节品读,体悟情感。 课上由于对文本的解读夹生,学生对细节的品读很肤浅。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加深体验。
总之,情感要以文本为依托,在阅读文本中自然生成。否则就成了矫情,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9月21日
以题目带动文章的解读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反思
《始终眷恋着祖国》是人物传记的节选,题目本身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以分析题目为切入点。板书题目,让学生合上书,解释“眷恋”的意思,对喜欢的人物或者地方深深的留恋。然后读题目,理解题目什么意思。让学生猜猜课文的内容。大家纷纷猜测后明确,一个在国外的人,时刻想念祖国,克服种种阻力得以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大家讨论的差不多,对课文充满好奇的时候,让学生翻开课文阅读,提出问题: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有那些事迹?大家兴趣昂然。整节课效果比较好。9月24日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刘肖蓉
晏子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关于晏子学生课前还是有所了解的,能娓娓讲述晏子作为一个出色外交家的故事来,鉴于此,本人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现作如下总结。
一、课前资料的搜集
让学生课前讲诉晏子的一个小故事,谈谈晏子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之所以这么做,是想让学生拓宽知识面,更好了解晏子其人,让一个形象更为饱满的晏子出现在大家面前。
二、小组合作的运用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独立翻译文章,我先让学生借助参考书和页下解释,在指导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将本小组认为比较难懂或不会翻译的字词句写黑板上,然后全班讨论交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一方面对学生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可谓是换课堂于学生,做到了双赢。
三、小品表演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晏子的外交家风度是深受学生钦佩的,如何能再现这一外交家风度,我让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课前小组合作,自由组合,将课文改编成一个小品,时间规定不得超过十分钟。学生兴致很高,在预习后很好地排练了小品,对课本人物的语言、神态、性格,有了一个很好的把握。
总而言之,这节课下来,大家感觉文言文也并不是那么枯燥无趣的,只要师生敢于尝试,主动去思索,总会化腐朽为神奇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