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许多优秀的教师都很重视导课的艺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70年前的长征,留给后人太多的故事、传奇和历史的记忆,特有的魅力使它像一个完美的神话,一个坚定无畏的图腾。那一段岁月、那一种精神始终吸引着几代人的视线,让现代的人们重新审视自身。作为长征的亲历者指挥者是怎样总结那段充满着血与火的激情岁月的呢?毛泽东仅用五十六个字就描绘了那段大气磅礴的岁月,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首诗来感触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这个导语激起了大家的兴趣同时也传达出诗歌的特点: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第二步是朗读,任务是读准字音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每句诗的意思。在分析诗的结构时,我抓住一个“难”字,要求学生从诗中找出:红军遇到了那些具体困难?以什么态度来面对?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气质?同学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水道渠成的解决了课后第一题概括五幅画面和第二题语言赏析,并且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悟到红军那中乐观的豪迈的无畏的精神气质。但在诵读时,仅仅把握感情基调还不够。在理解内容后让大家读时,许多同学有气无力的唱读。我朗读指导时说:大家都在长征途中,要想实现胜利会师,必须注意朗读技巧。语速、语调、重音、拖音。甚至是创造性的朗读,比如:乌蒙磅礴走泥丸,为了突出对困难的蔑视和乐观,我们在读时可以加上“儿”。在我范读后,大家才逐渐进入状态。诗歌教学有一定的模式,就是“读——析——读”,但在赏析时我们可以找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点,这个突破点可以是一个字也可能是一句话,甚至是一种情感等。诗歌如此,现代文阅读时,也要尽可能的找到一个突破点。9月4日
以“重音”深化中心
〈〈长征组歌〉〉二首教学反思
长征组歌如果作为诗歌来赏析,意境是不够的。但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同学受到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学习越战越勇、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乐观无畏的精神。我先充满激情范读,然后让个别同学读,请其他同学评价我们读的有那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点。分情感、语速、语调、重音四个方面比较。分析文本中那些字该重读时,大家很容易就听出来了一下字:“敌重兵,压黔境 敌人弃甲丢烟枪”中的“压” “弃”“丢”和:“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中的“更”和“越”。思考:我们为什么都重读这些字呢?讨论后总结归纳:一是用字准确生动;二是体现了中心。反复诵读可以深刻理解歌词的内涵。同时紧扣教学目标: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2007-9-5
做一回解说员 视频在语文教学运用的思考
《长征》剧本节选教学反思
我一直不是太赞同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觉得那样浪费时间也削弱了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的培养。但有时候也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比如本单元的《长征》剧本节选,今天让学生看了两集电视,效果还不错,思考原因主要是做到了以下几点
在上课前,强调观看影片的重要性,纠正学生认为看影片就是玩的错误心理,引导大家如何观看影片,比如看人物的表情,听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模仿解说员的方式,根据剧情,或深情解说、或提出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或引导大家与课文相比较。比如,在池塘边,周副团长往池塘里艰难的爬时,我提出问题:一个战斗英雄为什么要主动去送死,他留下了什么?在观看结束后,我让大家比较,影片和剧本有什么区别?你对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什么认识。
第二节课让学生观看了二十三集,由于涉及到许多历史事件。我不是太熟悉,没有根据剧情及时解说,有的学生兴趣索然,交头接耳讨论其他的事情。进入不了剧情,效果不是太好。 2007—9--7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