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后,我随省教育厅师训中心组织的首批特级教师考察团应台湾之邀进行了一周的教育考察,考察过程中,我们参观了辅仁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北市立中山女高、台北一中、新竹市经济开发区科技实验中学等,聆听了校长们对他们所在学校的简报(简介),开展了互动式的“国文教育的今天与未来”的主题论坛,考察了台湾的人文习俗与自然景观,但留给我们印记最深的还是所欣赏到的台湾老师的两节课。
在新竹科技实验中学听的是国中部语文课《张释之执法》,这是篇《史记》中的节选,上课的是一位刚工作才3年的女老师赖淑芬;在台北市立中山女高听的是高二的语文选修《孟子的思想》,上课的是一位工作6年的张朝诚老师,是位博士生。两节课都是随机的,没有任何作秀的痕迹,两所学校的一把手校长领我们进教室后也陪我们一起听课,显得谦恭儒雅。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自然大气,流畅自如,无论是文言语知的讲解,还是作品内涵的点拨,还是思想浸染的引领,都显得熨贴有致,让听者有如沐春风之感。据介绍,台湾的校长是一步一步考上来的,不是行政任命的,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管理技巧都是首席专家。任教的老师都显得很年轻,而且女教师的比例高达75%以上,走过教师的办公区,你看到的是秩序井然,认真严谨,除了有礼貌地与客人打个招呼后,她(他)们仍然在忙自己的工作,在台期间,听到老师口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责任”,事实上,我们看到的与听到的都是十分吻合的,也是令人感佩的。
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且使用娴熟,无论是音像资料的剪辑,还是课件的制作,抑或是学生学习单的电子化整合都是上课老师自己的工作,用她们的话说,这不是别人的工作,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是我们做教师的最基本的技能,更令我们称道的是,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相当扎实,普通话、板书、绘画等方面,她们都具备相当的功力,交流中获知,他们老师的专业成长和学历提升是他们的必修课,每年暑假都进行培训与考查,教师资格的认定也是周期性的,如果不与时俱进就要被淘汰,不是被校长淘汰,而是被同行、被机制淘汰,他们一致认定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做教师的要拥有最时尚最先进的文化,不学习就要被淘汰,这是时代的特征”。
两节课,节奏平缓,甚至没有高潮,我们没有看到“热闹”的场景,但老师领着学生有如荡漾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中,是那样的欢快,是那样的舒心和会心。我们团队中的部分老师好奇地问她们“你们是如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她们会意地笑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在乎外在的形式,而在乎内在的感悟与生成”。是的,涵咏与静思,凝望与遐想,才是真正的主体性体现,那种热闹式的课堂讨论只能是“热闹”而已,有多少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并长久地沉淀呢?
最让大家费解的是,她们的语文课没有路数,于是“课堂教学的程式”就成了两岸交流的话题,她(他)们的回答很干脆,“没有教学程式,老师觉得怎么教得心应手就是最好的选择”,我不知道是她(他)们太“随意”,还是我们太“在意”,总觉得大陆做什么总要讲究套路、流程与模式,这是否表明我们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形态,总想用“模式”来大批量生产规格一致的“产品”?其实,程式与模式都没有错,但如果“程式化”和“模式化”了那不但有错而且贻害无穷。语文教学讲究的是心灵的交流与感悟,语文课姓“语”,“国语”教学重在语音、语义、语感、语境、语情、语辞,台湾将文言文教学的比例放到55%-60%是可见一斑的。大陆在汉语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语词的音义外,还重视语言的运用与表现力,最终,落实在鉴赏与表达上。对于年轻的语文教师,我建议他们教学上应学会“入格”,一旦成熟以后可以“出格”,这“格”也许就是程式与模式吧。因此,趋向或走向一定的教学流派或风格并不是坏事,相反是件滴水穿石的累积之功。在台湾,或许是受考察时空限制的缘由,我们没有感受到流派与风格的浓郁氛围,这是否与这块土地上的过度“自由”有关,我们不得而知,但“教无定法”与“教有风格”并不矛盾。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