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山势的高峻,突出了行军的困难,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和连绵,有力地突出行军的困难,渲染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精神。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归结知识点:环境描写要为表现中心服务;学习本文写景要注意交代立足点,同时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的写法;虚实结合,以动衬静。 3.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意义。 (1)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着勇气”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从而迎战某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叹息,这里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一个坚强的意志”是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灌输”不是通常“输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战士受到了“坚强意志”的影响,从而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 4.小结:文章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 (3)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 (4)全文饱含真挚而强烈的情感。 三、综合实践 1.说说心里话: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参观了“长征纪念图片的巡展”后,对那些曾经为了中国革命事业,浴血奋战,不畏艰险却又未曾谋面的革命先辈,你想说些什么?把你的心里话记录下来,送给那些永眠地下的最可爱的人吧! 2.在和平年代里,我们的物质已经不再贫乏,生活条件大大改善,那么,作为年青一代的我们是否还需要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在新时代是否应该有新的内涵和解释?我们需要克服什么样的困难?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地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学生畅谈) 四、布置作业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一定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那么,把课前准备的关于 长征的图片、诗歌、故事加以整理,做一期关于长征的手抄报。
第8课 老山界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 2.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3.学习、体会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赏析、积累精彩语段。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把握文章主题。 2.感悟红军的革命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学习:学生疏通字词,熟读课文;查阅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 一、情景导入 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你睡觉的感觉会是如何呢? 组织学生交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