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第一小学 骆联芳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课前准备】 季羡林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谁?他就是在北京大学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季羡林。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⑴ 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⑵ 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⑶ 出示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⑷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品读思母之情 重点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 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 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 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四、作业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第一则日记(1935年11月16日) ⑴ 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⑵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⑶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想象说话: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⑷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⑸ 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11月28日……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三、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四、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 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五、阅读资料补充 季羡林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怀念母亲,季羡林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