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G >> 观舞记 >> 正文

 

《竹影》结构分析

印度的鼓乐   陈自明       在印度音乐中,鼓是掌握时间和节奏的主要乐器。无论在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或舞蹈演出中,鼓都是必不可少的乐器。鼓还提供了印度音乐中所必须的低音,这种低音是旋律进行中的背景和陪衬,在器乐演奏的最后部分,常常会给鼓手以单独进行即兴表演的机会,以显示鼓手高超的击鼓技巧,并与主奏乐器互相对答、模仿……,但无论如何变化,两位演奏者最终必须结束在同一拍上,不仅为此,北印度还常常举行鼓的独奏会。鼓的节奏千变万化,鼓的音色丰富多彩,加上鼓手卓越的双手技巧,迷住了印度和世界各地的亿万观众。

  印度鼓的种类很多,但其独特之处是所谓“鼓眼”,这指的是在鼓皮的中心部分粘上一块黑色胶膏,它是用煮过的米粉、面粉、果汁加上金属粉末制成的混合物,鼓皮上贴了这块胶膏之后,杂音可以减少,音色变得更加悦耳动听。

  印度最古老的鼓是木丹加鼓(木丹加原意为“用粘土制作”但现在鼓的框架已改用木材制作)。早在公元二世纪,印度学者婆罗多的著作《乐舞论》中即已提到过这种鼓,直到现在南印度仍在使用这种鼓。木丹加鼓是一种横放在地上演奏的双面鼓,长度约为50~70厘米,鼓框中间比较凸出,两端略成圆椎形,左面鼓皮大,右面鼓皮小,(直径大约为18~21厘米),两面鼓皮的定音是不同的,大致相差四度,一般是(在中央C以下的)C和F或D和G。鼓皮是多层的,用母牛皮和山羊皮加以组合。两端鼓皮之间采用16条水牛皮条箍紧,塞在皮条中的木块是用来调整张力和音高的,鼓手采用1、2、3指,甚至整个手掌演奏,可以发出清亮或深沉的音响,也可以奏出高八度或升高半音的乐音。木丹加鼓的演奏技巧也极为多样,它分为五种手法:用整个手掌、半手掌、1/4手掌,手掌侧面和食指敲击,这些手法还可以造成不同的制音效果和多种多样的音响。学习敲击木丹加鼓首先要学会鼓语达、底、东、代,这些符号表示的是鼓的不同位置,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多种复杂的组合。木丹加鼓过去用于为戏剧伴奏,现在多用于南印度古典音乐和婆罗多古典舞中。最著名的木丹加鼓演奏家是兰格纳坦和帕尔甘特·马尼·依也尔。大约一百年前,南印度古典音乐中又采用了一种新的敲击乐器--格塔姆,它经常与木丹加鼓一起演奏。实际上格塔姆是一种陶罐,它没有鼓皮,却有一个大的凸出部分(直径大约有一英尺)作为它的敲击区域,但这并不是固定的,视其需要的音高而改变尺寸。陶罐发出的音响明亮而富有光彩。演奏者可以敲击陶罐的颈部,中心、底部和罐口,以获得不同的音高,为了使音色多变,可用双手、手腕、拳头,十个手指以及指甲来击奏。有时还可把陶罐口压在鼓手裸露的腹部来演奏以发出多样的音色。过去陶罐的演奏者还有一种习惯,即在演奏中把乐器抛向空中,落下后继续敲打,整个节奏并不打乱,观众叹为观止。有时演奏者还在演奏高潮时将陶罐抛向上空,最后一拍正好落地,摔裂的陶罐发出破碎声,造成令人惊奇的效果。但过去用的陶罐是普通的商品,碎了可以再买,现在的陶罐乐器是特制的,价格比较昂贵,所以那种最后一拍摔碎的事例已不多见了。

  在北印度古典音乐中过去用的也是一种类似木丹加鼓,称为帕克瓦吉的双面鼓。它在莫卧儿帝国早期用得比较多,主要为庄严神圣的德鲁帕特古典歌曲和古典舞蹈伴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的变化,这种鼓现在已用得不多了。

  目前在北印度音乐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是两个一套的达不拉鼓。大约从18世纪开始出现,它的历史不太清楚,有人说它是由帕克瓦吉一分为二形成的,也有人认为它是由13世纪的波斯裔诗人,音乐家胡斯鲁引进的,但至今没有定论。它是由两个单面鼓组成的,这两个鼓的形状正好相反,演奏者右边的达不拉鼓框上小下大,像个水壶,左边的巴亚鼓框上大下小,像个小锅。达不拉发音高,巴亚发音低,两者音高大约相差八度。这种鼓有各种不同的尺寸,既要根据演奏者的美学趣味,也要考虑到演奏者手的大小来决定。鼓皮也是多层的,采用山羊皮。鼓皮的中心也粘有被称为鼓眼的黑色胶膏。当胶膏在张紧的鼓皮上干透后,声音就会变得富有光彩,更加明亮。达不拉的鼓皮一般分为三个区域即鼓皮边缘,靠里面的部分,这两部分各占1/4,还有占鼓皮一半的中心部分。当演奏者用食指敲击鼓皮边缘并用第三指压住鼓眼的边缘时,就会发出银铃般的音响,这是高八度的第一泛音在闪光,敲击靠里部分时,高八度的第二泛音在共鸣,敲击中心部分时则产生一种清脆的音响。巴亚鼓皮的情况与达不拉鼓相近,也具有不同的音色,但它主要起配合作用。揉搓鼓皮发出滑音是它的重要特色。经过近200年的发展,达不拉鼓后来居上,演奏技巧,表现手法十分丰富,并且还形成了不同学派。在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按学习达不拉鼓的人成百上千,高手林立,但公认的鼓王是现年42岁出生在旁遮普邦的扎凯尔·候赛因。笔者在印度时曾经观看了他的一场独奏音乐会,印象极深。鼓由印度古老的弓弦乐器萨朗基伴奏。两个小鼓在他双手敲击下,或声如洪钟或响若闷雷,有时还用手掌擦压鼓皮发出嗯嗯之声。节奏和力度更是千变万化或轻或重,一紧一松,忽强忽弱。他那灵巧的,经过千锤百炼的手指,手掌既能表现万马奔腾,雷霆万钧之势,又能发出雨滴点点,潺潺溪水般的声音。在场观众人山人海,人人为之惊叹。在近两小时的独奏中,人人精神贯注,屏息聆听。很少有人能想象,在一种普通的敲击乐器--鼓上,竟能在音高、音色、节奏、力度,速度几个方面作出如此强烈的对比,如此奇妙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将人们引入了一种新鲜的,未曾体验过的气氛中,进入了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印度文化哲学的理想境界。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观舞记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竹影》结构分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母爱让冰心享用一生
    《冰心著作集》后记
    听课回来话点滴
    谈冰心体的文字风格
    青年人述说冰心作品
    冰心一组写青年的小诗赏析
    巴金、冰心 ——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冰心
    致青年读者
    冰心──爱的哲学
    永远的冰心
    一片冰心安在 千秋童稚永存
    有关冰心的论述
    《观舞记》电子教材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学法指导
    日本关于冰心的介绍
    寄冰心大姐
    赞颂我的“老大姐”
    胡适与冰心
    独行的冰心
    送冰心老人远行之际,人们深情回望儿…
    冰心:透彻与从容
    《观舞记》素质教育新学案
    《观舞记》教学杂谈
    《观舞记》研读赏析
    《观舞记》词义辨析
    冰心:有爱才有一切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整体把握
    《观舞记》问题研究
    《观舞记》研讨与练习说明
    《观舞记》教学建议
    《观舞记》教学建议
    《观舞记》有关资料
    《竹影》结构分析
    《竹影》中心思想
    叶圣陶为冰心书写广告
    散忆冰心
    《观舞记》教学设计
    “冰心体”的散文
    冰心先生生平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体验反思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
    燃起心中的桔灯
    《观舞记》课堂实录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杂谈
    观印度舞蹈有感
    “冰心”笔名的由来
    《观舞记》课文鉴赏
    《观舞记》结构分析
    《观舞记》写作特点
    《观舞记》词语解释
    《观舞记》重难点点拨
    《观舞记》重难点讲解
    《观舞记》生字注音
    《观舞记》形近字辨析
    《观舞记》多音字辨析
    《观舞记》主题思想
    《观舞记》课文评点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背景资料
    《观舞记》中心思想
    《观舞记》知识延伸
    《观舞记》写作特色
    《观舞记》课文题解
    《观舞记》难句解析
    《竹影》背景知识

    石像
    “无限之生”的界线
    往事
    一只小鸟
    印度影片《流浪者》观后
    《寄小读者》(节选)鉴赏
    冰心百年纪念专题:我的妈妈冰心
    《观舞记》同步达纲练习
    《竹影》同步达纲练习
    《竹影》同步练习
    《观舞记》同步轻松练习
    《观舞记》同步练习
    《观舞记》习题精选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赏析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说课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导读设计
    《观舞记》教学实录
    《观舞记》教学反思
    《观舞记》教后反思
    《观舞记》教学实录
    《观舞记》教学反思
    《观舞记》难句解析
    《观舞记》难句解析
    观舞记(仿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