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师:小朋友,鸟儿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他们给自然界带来了生机,给人类增添了乐趣。许多益鸟还为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你知道哪些益鸟吗? 指名说 师:老师这儿也收集了几种鸟。 出示鸟的图片,做简单介绍: 杜鹃:被称为“报春的使者”。一只杜鹃一年能吃掉5万多条松毛虫。 大山雀:人们称它为“果园里的卫士”。它一天捕食害虫的重量和自己的体重差不多。 猫头鹰:又叫“捕鼠能手”。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能吃掉1000多只田鼠。 啄木鸟:大家都知道啄木鸟是“树木的医生”。一只啄木鸟可以保护500多亩森林。 出示: 护林军 一只鸟,一个兵。 一群鸟,一个营。 鸟儿千千万,一支护林军, 哪里有害虫,飞去捉干净。 指名读,齐读 师:读到这儿,你想说什么? 生:鸟是人类的朋友。 生:我们要爱鸟。 板书: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鸟。 师:老师希望你们能像文中的小朋友那样,爱小鸟,保护小鸟,让我们一起大声说出来: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鸟。(齐读) 评析: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类。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所在。教者在总结全文时,拓展介绍了一些益鸟及益鸟为人类所做的贡献,补充了一首儿歌,引导学生说出了“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类。”这句话,教学目的的达成可谓是水到渠成。
这节课的亮点之一,是字词教学扎实。教者抓住了几个关键词,“非常可爱”“一动也不动”“着急”“焦急”“决心”,这些词串起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了这些词,整个文章的内容也就清楚了。亮点之二,是思维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到位。教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自己当作是文中的角色,走进角色的内心,体会角色的情感,通过说一说、演一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亮点之三,是课外拓展内容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为深化文章主题服务。教者补充的益鸟及益鸟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儿歌《护林军》都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放小鸟》教学反思
《放小鸟》叙述的是“我”放飞一只小鸟的事,告诉我们鸟是人类的朋友,表现出少年儿童爱鸟的童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等,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增进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有主动的想要探求知识的渴望,想读,想说的欲望更强烈,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以读为基础,加深体验。由于学习的对象还是低年级,课文内容对于他们还是具有一定的诱惑力的。根据他们这一心里,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作者,去体会“我”的心情。比如说课文中第一小节,小作者看到小鸟不吃不喝,无计可施,非常着急,我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表达小作者的着急。课文的第一小节,描写小鸟的外貌的句子也很优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小鸟的美丽,并在脑海中勾勒出小鸟的样子,激发学生对小鸟的喜爱之情。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进入情境体验,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使得学习更为顺畅。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及能力的培养。每个个体都是存在差异性的,因而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多角度的,教师需要尊重学的个体差异,让他们有自己的体验空间。比如课文的第二小节是鸟妈妈和小鸟相见后的一些场景。通过播放鸟鸣,想象一下,鸟妈妈和自己的宝宝终于见面了,它们之间会说点什么,情景再现,同桌之间说一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体现自己的个性,从而让课文的内容得到升华,为后面的“我”放小鸟的做好铺垫。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小鸟被放走了,会跟“我”说点什么,再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课文的主题得到深入,鸟类与人类是好朋友,引导学生认识保护鸟类的意思。
教学是一门永远需要学习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第二小节小鸟与鸟妈妈见面后的情景,它们之间的交流没有处理好,还可以让学生演一演,情境再现,让课堂气氛跟活跃些,学生的理解跟深入些。
总的来说,我虽然做的还不是很好,但学习效果反馈回来的点滴,却使我今后能自信、从容地走进新课程的课堂,争取以后做的更好。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