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搭船的鸟》课后反思

教学片段:
1、山泉流过的地方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请用书上的语句来回答。
2、山村女教师是不是已踏上这与世隔绝的穷乡僻壤,就产生了这一份庄严神圣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轻姑娘刚到山区的这一节,请同学们齐读这一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姑娘初到山区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
(矛盾)
3、一般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是留还是走?但是山村老师没有走,是什么原因使她留下来?找到相关内容读一读。把你找到的内容读给大家听一听。山村女教师从失望到庄严神圣的感情,她想到的是什么?正因为她想到这些,所以她面对山青母女,是怎样表示的?
教学反思:
    《山泉流过的地方》是一篇阅读课文,文字优美。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山泉流过的地方”是个怎样的地方,姑娘到了山区后感情上的变化两条线索展开教学。这部分教学让学生体会出贵州的山青水秀、闭塞落后,从而自然地导入到本文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语言文字训练,通过抓关键词句的诵读和理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方法,带学生进入诗一般的意境,通过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语言文字训练。 《搭船的鸟》一课中的许多事物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所以对课文中一些生词的理解,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看图理解

  对于文中涉及到的船,孩子们比较陌生,没有亲眼见过,对船舱、船篷、蓑衣、橹不理解,我就从网上找了一些图片,通过看图,孩子们对这些陌生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二、结合上下文理解

  除了看图理解生词之外,我也借助了上下文帮孩子们理解,如:“我们坐在船舱里”通过“我们坐在”让学生在图中找“我们”坐的地方是船舱。“雨点打在船篷上”通过雨点打在,说明船篷是遮在我们头上的顶,从图中很快找到船篷。“披着蓑衣”“摇着橹”让孩子们了解蓑衣和橹的作用。

  三、 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如第四自然段中的“衔”和“吞”,我认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比较好。有的孩子说“衔”就是叼着的意思,并用表演来说明。有的孩子说“吞”就是把东西咽下去的意思。这样的理解既贴近孩子的生活,又利于他们接受。

  四、补充资料了解事物

  关于翠鸟,我找了一些图片让孩子们欣赏,介绍了一些课本外的知识,并通过短片让他们感受翠鸟捕鱼的过程,使他们对这种陌生的鸟类有了更深的了解。

  当然对词语的理解方法还有很多,如:换词,查字典等,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搭船的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文章以“搭船的鸟”为题,“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童心对自然的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3. 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八个。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 继续学习搜集整理资料,制资料卡片的方法。
4. 引导学生学习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难点分析:
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通过品读对小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体会小鸟的可爱、活泼和“我”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体会小鸟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0课,《搭船的鸟》。(板书课题)(用红色为“搭”加着重号)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生字朋友,谁来读一读?为它组个词。“搭船”是什么意思呢?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⑴ 搭船的鸟是什么鸟?
⑵ 这只鸟长什么样子?
⑶ 这只鸟为什么要搭船?
⑷ 这只鸟搭船要去哪里?
2、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一读课文吧!
二、读文识字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借助拼音朋友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然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课文认读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采用指名读、组词、交流记字小秘方、给熟字变魔术、猜字谜等方法检查。
4、检查读文情况。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搭船的鸟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搭船的鸟》课后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