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的红气球
戈里亚病了,躺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他得的是传染病,医生规定,谁也不准来看望他。 戈里亚呆呆地望着窗户。可是,从三楼能望到什么呢?除了天空以外,什么也看不见了。真没意思! 突然,戈里亚看到一个红气球升了上来,在他房间的窗户前停住了。气球停了一会儿,开始动了起来,一上一下,一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戈里亚仔细一看,原来气球上了画了一张小脸。这下戈里亚可猜出来了,准是米萨想出来的主意。戈里亚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他好象看见米萨正拽着气球的绳子,卡佳一定紧挨着米萨,其他同学也都站在那儿,说说笑笑。 窗前的红气球,还在欢快地跳动着。戈里亚望着那张逗人的“小脸”,高兴地笑了。
———————————————— 戈 亚 病 床 染 医 规 呆 突 卡 挨 ————————————————
● 朗读课文。 ● 假如你的红气球也会飘到戈里亚的窗前,你想在上面写些什么?画些什么? ● 写一写 球 亚 床 传 医 呆 间 卡
我今天学了《窗前的气球》这篇课文。我们正在上课,突然,窗户边飘过一个红气球,我们全班都跑到窗户边看气球,安静的课堂顿时变得好热闹,红气球上写着“你们好”,我们很激动,有的小朋友还站在桌子上看气球,老师也高兴极了,今天真是神奇的一天啊!
这堂课的设计我尊重了儿童的天性、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以童心和儿童对话。抓住1)为什么小伙伴不能去看戈里亚,他们会想出什么办法;2)戈里亚为什么这么高兴3)戈里亚的同学怎么样?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戈里亚 孤独——惊喜——高兴 的心情变化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情感升华。我通过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力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我觉得这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一、满足学生“学习我想学的知识”的需要。
在课题导入时我先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入手,让他们谈谈自己生病时的感受,为下面理解戈里亚的情感作了铺垫也为学生看课题后的质疑埋下伏笔。出示课题《窗前的红气球》后,我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很快就能提出自己的疑惑,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这就将本课的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自主的学习需要,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学习我想学的知识”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满足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的需要。
学生对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又向学生提出挑战:“是老师给你解答还是自己先到文中找一找?”孩子体内的斗志被激活了,产生自主解疑的需求,在学习方式上学生可以两人、三人、四人同质结组也可以组内异质结组,他们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方式,这样比老师指定结组学习在目标性、合作的团结性、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有很多优势,做到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此外三维目标中指出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课堂上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积极地去解疑”,这是至关重要的阅读技能:这是一个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它体现学生对阅读方法的学习而不仅仅关注那些结果性的东西(比如标准答案)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