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与反思
|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与反思 山东省邹城第六中学 姚珊蓉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为诗歌和散文等,易于朗读,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通过朗读来理解、体味课文,然后通过作者富有激情的语言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品位富有激情的语言;
2、技能性目标: 训练朗读能力,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性目标: 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强化朴素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背井离乡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在身边珍藏一把故乡的泥土。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最朴素最真挚的故乡情,难怪艾青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让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数十年之久,有家不可归之时,这土地又将承载着怎样浓烈而炽热的情感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地的誓言》,在感受游子对故土热烈深沉的爱的同时我们还将: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师:首先,我们走进作者端木蕻良。请一位同学先简单介绍作者。
生: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昌图人。
师:提到端木蕻良,有必要了解作者名字的来历。
(多媒体展示端木蕻良名字的来历,由一名学生朗读)
曹京平,1936年来到上海,上海文化界当时有一种模仿人名字和文字的风气,于是他决定给自己取一个别人难以模仿的笔名,思量再三,他把平时少有人用的复姓“端木”作为姓氏,把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移米做名字──端木红粱,可是当时正处于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公开启用“红”字格外刺眼,于是改为谐 音──端木蕻良。
师:下面我们一起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同时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者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听读初步感知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首先有我来朗读第一段,你们按要求听读。
(多媒体展示听读要求)
1、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理解。
2、找出文中的誓言部分。
师:下一段由同学朗读,同学们最想听谁朗读。
(生推举一位同学朗读第二段)
师:在文中划出誓言部分
(一位同学朗读誓言部分)
师:据此你认为该如何理解题目“土地的誓言”?
生: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四、朗读说“理解”的话
师:好文章需要同学们深入阅读,你们可以放开喉咙大声读。
(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作者在段首说“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者炽痛的爱”,作者为什么这么 炽爱自己的故乡?故乡的什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以“我炽爱我的故乡,因为”这个句式说话。
生:我炽爱我的故乡,因为那里有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生:我炽爱我的故乡,因为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生:我炽爱我的故乡,因为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党手掌一接近土地,心里就变得平静。
生:我炽爱我的故乡,因为那里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师:咱们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故乡说一说。
生:我炽爱我的故乡,因为这里有勤劳善良的父母。
生:我炽爱我的故乡,因为这里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生:我炽爱我的故乡,因为这里有我童年留下的美好回忆。
生:我炽爱我的故乡,因为这里有清清的河水,肥胖的鲤鱼,红红的龙虾,滑溜溜的泥鳅。 五、选读,说积累的话 师:通过多次朗读,我越来越喜欢这篇文章,不知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这篇文章中的那些语句最让你欣赏?下面读你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告诉老师你记住了什么,你获得了什么?
生:我喜欢这句“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土地狂热的爱。
生:我喜欢“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的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这句话写出了我盼望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师:听你们读句子时,我强调几个字:炽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污秽,特别是“炽”读 chi,斓的偏旁,同学们把这几个词齐读两遍。
师:下一步的学习更艰苦,更有趣味,而且更能表现我们语文学习的水平,那就是寻读寻什么,寻课文中用得非常好的字词,说一说你发现的好字、词。 六、寻读,说发现的话。
师:找到以后,小组讨论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想法是否和你一致。
(小组讨论)
生:我认为“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用得好,它写出了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抑制,向四下泛滥奔流。
生:我认为“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用得好,他表示自己的欢笑已随着那片土地的沦陷而一去不返。
生:我发现“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句话人称发生了变化。开始用第三人称抒情,是因为感情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一步步的激动,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七、演读,说创造的话
师:下面男女生分别齐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男女生分别齐读)
师:你认为男女生读这一段时的情况分别象什么?
生(女):男生读时象奔流的大江,汹涌澎湃。
生(男):女生读时象潺潺的小溪,哗哗流淌。
师:很好,同学们的比喻很恰当,这一部分运用了那种修辞手法?
生: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师:下面我们用“当┉┉时候”也来造一组排比句,每人都说一句创造性的话语,话题是“新年到来”,可以这样说,当新春的钟声敲响时──
生:当新春的钟声敲响时,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生:当新春的钟声敲响时,每人都感受着新春的气息。
生:当新春的钟声敲响时,空中到处都是绽放的礼花。
……
师:这节课,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炽爱之清,同学们积极发言,仿句造句,显示了同学们深厚的功底。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多用更精彩的词语。
师:下课 【教学反思】
一、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1、整节课贯穿着一个“读”字,而且对读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积累了知识,训练了思维。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与本文直接对话,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师的个人阅读经验影响学生,既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又让学生进行了初步感知。
3、“板块式”教学思路具有简捷灵活实用的特点,给人而目一新之感。按照理解──积累──发现──创造这一步骤设计的四个板块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到了由浅入深。
4、教学设计避免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而致使课文支离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前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
5、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九·一八事变后的人民生活情况,其丰富的图版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教育的情感目标。
6、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二、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堂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课堂上学生虽然读的很多,但他们并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同时教学思路和框架的设计有些机械、呆板,影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的产生。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与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与反思 |
下一篇文章: 谁对谁错──《土地的誓言》教学片段与反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