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X >> 项脊轩志 >> 正文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童志斌

 

一 、 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经典老课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归有光,曾被前人誉为“明文第一”(投影“赞誉”)

而《项脊轩志》这篇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至情美文,正是他的代表作。人们常说,“精书不厌百回读”,“名著是常读常新的”,虽然这之前我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但是,当我们第二次面对它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一定都会有新的感悟与收获。

二、文本探究:

 


(一)重要的生活场所

 


1.同学们,本文的标题是《项脊轩志》,顾名思义,文章所写的是“ 项脊轩” ,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和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中在提到“项脊轩”时,除了用“轩”这个名称,还有另外的名称吗?——请问是哪一个字?

2.(稍顿,投影“轩室”)

请看,作者时而称“室”,时而称“轩”。他是随意地使用这两个名称的吗?——还是有专门的讲究呢?(稍留时间给学生思考,议论))——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项脊轩,最初只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房间,后来,才成为归有光个人所专用的 “书房”。那么,课文有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小房间,是什么时候,成为归有光的书房的呢?(投影“轩室二”,突出“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束发”,约15岁。

3.我想,大家一定都已经看出来了,从“亲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开始,作者用“轩”这个名称,而在此之前,都是称“室”。原因是什么呢?(先请同学自由讨论,再请同学个别回答,最后明确)看来,在归有光的心目中,项脊“轩”是有着特殊内涵的。在他“束发读书”之前,这个小房间只不过是普通一“室”。只有当他拥有了这个“室”,并且将它作了一番细心的整修、布置之后,真正意义上的“轩”才算是诞生了。所以,当作者称“轩”的时候,这当中,包含了他对这个生活场所的特殊感情。

那么,文章末尾为什么仍旧称其为“室”呢?(稍停)——哦,后来,原先的“轩”被荒废了,自然又回复到“室”的状态了。

4.项脊轩,这个特殊的生活场所,给归有光的生活带来了什么特殊的内容呢?(投影“可喜”)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后半段文字,――确切地说,我们不是朗读,而是自由地表达你自己内心的感受。当你本人拥有这样一个独立的小天地,你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自由朗读)

5.这是怎样的一个所在呢?――你看,作者拥有多么逍遥惬意的生活呀:有“庭阶寂寂,小鸟啄食;明月半墙,风移影动”的自然环境,也有“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自由生活。――面对这样一幅生活画面,我们是不是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眼前的面,令我们联想到我们所熟知的几位前辈文人来。(投影“陶潜”)

6.请看,“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什么是“容膝”呢?(生自由作答,明确)对呀,陶渊明这个小天地也是极其狭小的所在,可是,他却如此怡然自得。刘禹锡也是这样:身居陋室,他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多么自在呀!

同学们,陶渊明的园田居,刘禹锡的陋室,归有光的项脊轩,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在这样任人逍遥的自由天地中,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感受:远离尘嚣,怡然自得,恬然自安。

不过,陶与刘可以忘情地沉醉于个人小天地中,归有光也可以这样吗,他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完全地超然物外呢?(生思考讨论)

(二)年轻归有光的心态

 


1.是的,不能。(投影“喜怒”)这个小天地,带给了他无限的情趣,却也同时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他感到内心伤悲呢?(投影“庭中”)

2.请问,作者这段描述,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思考讨论,个别回答,明确)这个“庭”院,原先是一个“通南北为一的整体”,现在呢?“墙往往而是”,而且,“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原先完整、和谐、井然有序的一个大家庭,如今已经分崩离析,变得混乱不堪了。这意味着,归氏家族家道中落了。

3.面对着家道中落的事实,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投影“庭中”二,突出“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一句)(请同学个别朗读,体会这句话中所流露出来的心态)——不难看出,归有光此时心里是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因为,(投影“家庭”)这个大家庭,昔日曾经是风光无限的。

4.当然,在这个大家庭内部,为这个家族的命运忧心忡忡的,肯定不止归有光一人。还有谁呢?(学生自由作答,然后投影“象笏”)——对,是那位慈爱的祖母。聪明的归有光,当然能从祖母这两句话(“儿之成,则可得乎”“他日汝当用之”)中感受到沉甸甸的份量。这就难怪,回忆起大母时,归有光会“长号不自禁”。

5.(投影“二母”)我想,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大家一定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回忆起母亲时,“我”的情感表现是 “泣”,而回忆到大母时,却是“长号不自禁”。

(学生思考讨论,个别回答,明确)原因是:回忆起两位长辈亲人,她们对晚辈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归有光感动,所以他流泪了。不过,大家肯定都已经注意到了她们说话的内容并不相同。母亲说的是“儿寒乎,欲食乎?”是对子女日常生活的关心,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问寒问暖”。而祖母呢?当然也有对孙儿生活上的关怀,而更重要的是,她的话当中包含了对孙儿的——对,是期望,殷切的期望。这种期望,在归有光眼里,成为了压在他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复兴家族的责任。长辈的这种关爱越多越深,他肩上的份量就越重。

6.其实呀,也不止是祖母的期望给了归有光以压力,他在回忆自己的母亲时,又何尝不是如此?(投影“期望”)为什么母亲对年幼的归有光提出这样严格的要求呢?就是因为,母亲也和祖母一样,对归有寄予了厚望。正因为如此,在真正实现长辈的愿望,完成他的使命之前,当归有光回忆起慈祥的长辈时,他禁不住地就悲从中来,不能自已。

7.当然,肩负着这样沉重责任与使命,单有眼泪还不够,单有责任意识也还不够。对,一定得有雄心,得有行动。请问,从课文中我们有没有看到归有光复兴家族的积极行动呢?(投影“竟日”)是呀,年轻的归有光,已经很自觉地将长辈的关爱与期望化为实际行动。在那个时代,要想改变现状,要振兴家族,最有交的途径便是刻苦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他“扃牖而居”,整天默默地呆在项脊轩中,足不出户,时间一长,甚至“能以足音辨人”。

8.归有光这样闭门苦读,那么,他在科举仕进道路上的前景是怎样的呢?(投影“生曰”)这是《项脊轩志》在选入教材后,原著中被略去的一段文字。其实这段文字相当重要,我们可以从中真切地把握住归有光的心灵脉搏。

9.归有光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两个历史人物呢?蜀清与孔明,他们两人之间有什么共性吗?归有光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个别回答,明确,形成板书)

蜀清守丹穴

 


孔明居陇中

 


有光处败屋

 


          昧昧一隅——功成名就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归有光有没有“功成名就”?没有。他还没有实现长辈们的愿望。不过,年轻的归有光,此时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怎样的预期呢?他对自己的前途是悲观还是乐观的呢?——当然是乐观的。哪怕周围的人都将他看成“井底之蛙”,他本人却觉得,虽然目下自己身处“败屋”,“昧昧一隅”微不足道,可是,完全可以像蜀清与孔明那样,最终功成名就,扬名天下。

10.(投影“青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归有光在19岁时所写的文字。可以看出,这其实已经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就其情感脉络来看,由最初的“喜”,笔调明快;之后转“悲”,文字转凝重;最后呢,笔调还是转向积极、明快。

11.有了上述认识,我们现在大概可以对课文第四段的文字作新的探究了。(投影“青年”二,突出“轩凡四遭火”一句)这句话,就其内容而言似乎无关紧要,而且,粗一看还会觉得有点儿费解。作者在叙述“轩凡四遭火”这一事实时,笔端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情感呢?(学生个别回答,明确)对,很明显带有庆幸、乐观的意味。他觉得,这间“百年老屋”,虽然简陋,却“有神护”。这个“神”,大体上可看作是归氏祖先。列祖列宗们护佑着这老屋,在护佑着这个家族,自然也在护佑着年轻的归有光。

所以,虽然眼前还有困难,但是未来是值得期待的。——这就是站在我们眼前的归有光,年轻的归有光,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归有光。

(三)中年归有光的心态

 


19岁的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之后,带着长辈们的殷切期望,伴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继续在“轩”中闭门苦读圣贤书。同时,他的生命也恰如一部书,一页一页地向后翻开。(投影“生平”)请看,20岁,他考中了秀才;后来,他结婚了,再后来,年轻的妻子离他而去……我们都很想知道,事隔多年之后,归有光为什么又拿起笔来,补写了后面的两段文字呢?(投影“中年”)

1.请问,这两部分文字,前后的写作时间到底相隔了几年?(根据课文内容,与学生一道明确)5年加6年加2年——对,至少是13年。此时的归有光,已是过了三十而立之年的中年人了。当他面对项脊轩,回首往事,审视自己走过的路的时候,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从课文内容(“时至轩中”等句)可以看出,项脊轩,在归有光19岁之后,在他结婚之后,仍然是他最重要的生活场所。与少年时代一样,这个小书房,所给予他的感受还是那样复杂,有欢笑,也有哀伤。

2.只不过,此时的归有光,无论是感到“喜”还是感到“悲”,他的情感都已经比先前平稳得多,也不会像先前那样“长号不自禁”了。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的字里行间感觉到他内心复杂的况味。——虽然,他的表达是那样的含蓄。(投影“中年”二,突出“庭有枇杷树”一句)(请几位同学个别朗读,谈各自的体会)

同学们都能体会到这句话中所隐含的无限的忧伤之情。你看,院子里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种下的,是谁种下的?(明确“手植”义)对,是归有光妻子亲手种下的。所以,见物如见人。看到它,想起昔日的温馨生活,禁不住便悲从中来。

3.也许,还不止于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年归有光的妻子,选了一棵树苗,在院子里挖了树坑,将树苗放下去,培上土。然后呢?——然后为它浇水;然后,每天来看它,看着它一天天长高、长大——可以肯定,妻子种下这棵树的时候,是满怀着希望的。希望它茁壮成长,枝繁叶茂。而且,种下的是一棵枇杷树,所以,当然还希望有朝一日它能够开花,结果。

光阴荏苒,这棵昔日的小树,如今已经“亭亭如盖”了。面对它时,妻子的音容笑貌,就清晰地浮现在归有光的眼前。(投影“妻子”)他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妻子那充满信任与期待的目光。小树枝繁叶茂,而自己呢?母亲,大母,还有妻子,她们的殷切期望,都化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可如今,过了而立之年,还是功业无成,这怎不令他黯然神伤呢?

三、小结与思考:

 


  1.同学们,前面我们说过,这篇经典散文,是从作者心里“流”出来的,它是归有光的一段内心世界的外化。因而,我们才有可能经由文本,贴近归有光,走进归有光的内心,从而把握他由青少年到中年时期的心路历程。我们已经知道,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有挚爱亲情,更有复兴家族的责任感。——这种思想情感,贯穿全文,也贯穿了归有光的一生。

2.(投影“生平”二)在20岁考中秀才之前,归有光写了《项脊轩志》的前面部分;在35岁考中举人之前,他补写了后半部分。归有光60岁时才如愿以偿考上了进士,设想一下,在他六十岁考上进士前后,当他重新面对多年前所写的这些文字时,他有会有怎样的想法呢?如果他拿起笔来,可能会写下怎样的文字呢?请大家结合我们这堂课探讨的问题,课后思考这一问题。

 


板书:

 

 

 

室---------轩----------室           蜀清守丹穴      

 


            /     \                      孔明居陇中

 


        可喜       可悲                  有光处败屋

 


       /   \       /   \            昧昧一隅----功成名就

 


     环境  生活  亲情  责任

 


            

 

 

 

   喜——————悲——————喜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项脊轩志,归有光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