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是什么?细节是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睛;是丰子恺笔下太太小姐们吃瓜子的“的、的”脆响;是严监生的两个手指;细节更是朱自清父亲艰难翻越铁路的臃肿的背影,是史铁生母亲送儿子走的凝望,是“复恐匆匆说不尽”的“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不为人注意的细节却散发着浓浓的真情。
因此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腻、深入的描写。
今天,就让我们和明代著名文学家归有光一起去品读那些发生在项脊轩中的琐琐碎碎的生活小事,品读其间的深情。(学习重点: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2、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字词句,现在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
请大家齐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句读,了解大意。
(点评)本课有一个最难写的字,哪位同学能上来写写?
很好。这个字,下面用柴火烧,上面顶个蒸笼,它的意思是:灶头。“异爨”即不同灶头,也就是分家的意思。
孔子说“入则孝,出则弟。”在中国这个极为重视孝悌的国家中,人们注重享受天伦之乐。《红楼梦》中元春省亲时拉着祖母的手流下了心酸的眼泪,因为她虽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却享受不到人间最平常最普通最真诚的天伦之乐。可归家说分家就分家了。分家之后归家是怎样的?哪位同学来读读相关文字,其他同学体会文中写了哪几个细节,其中那个细节最打动你?(同学品后有感情朗读)(东犬西吠:只有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吗?只有狗在叫吗?人们大声嚷嚷,狗也不停狂吠。)这都是怎样的由鸡毛蒜皮引起的家庭纠纷啊,面对这这样的不知礼义的族人,面对着衰败的家族,面对着破裂的家人情感,饱读诗书、处处以君子之道自律的归有光,只能做一声长长的浩叹!
在其《家谱记》中曾感慨“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
中国有句古话,叫“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班的男同学都有流过泪的吧?这涉及个人隐私,我就不请同学起来谈自己因何流泪了。不过我们却可以来找一找归有光是否流过泪。(生答)(“泣” “长号”)为谁而泣?(母亲)母亲就是“妣”,过世了的母亲就叫“先妣”。归有光8岁丧母,对母亲的印象是模糊的,所以他听老妪所回忆的母亲生前的事就显得特别珍贵。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老妪的话。(生读)作者为什么要写老妪呢?(一是符合实情,归有光幼年丧母,对母亲的印象很模糊;二是写出了母亲善待下人,充满温情。是一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女性。这里有一个很动人的细节,不知同学们是否发现?(“以指叩门”的“叩”)为何要用“叩”?用“敲”可不可以?(唯恐惊动了孩子)请翻译“儿寒乎?欲食乎?”(生翻译)对我们这些不缺乏母爱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很平常,但对年幼丧母、母爱缺失的归有光来说,这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恋,这一声关切,简直就是奢望,所以(“余泣,妪亦泣。”)
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先生说:“震川之说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归有光回忆母亲是“泣”,回忆祖母却是“长号不自禁”,老师很疑惑归有光怎么会重祖母而轻母亲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文中写祖母的文字,体会情感。
(生答)祖母来探望“我”,给“我”说了什么话?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来模拟一下祖母的语气说一遍。(生答)这三句话分别包含了怎样的感情?(1.喜忧参半。喜孙儿如此用功,忧孙儿不好好照顾自己身体。2.自言自语体现了大母对孙子的期望、欣喜之情。3. 第三句话那个字应该重读?(“当”)一定,务必,“当”说明了大母对孙儿的期望之大。)(品后,试读)这里还有一个特别动人的细节,大家注意到了吗?(以手阖门)能否用“关门”?(不行,动作轻微,唯恐惊动了勤奋读书的孙儿)。不过,最令人难忘的恐怕还是第三个细节吧?我们知道,明清时的女子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行动不便。可文中祖母“顷之,持一象笏至”“顷之”说明了什么?(时间短,大母走得快,心切),是啊,一个小脚老太太“顷之,持一象笏至”,倾泻出望孙成龙的期待之情。“象笏”是什么?古人上朝时捧在手上的那块象牙板,明代五品至一品的官员方能用象牙板。
所以归有光就发奋读书,变压力为动力。我们一起读一下他的读书情况吧。
他的勤奋体现在文中那个细节?(“余扃牖而居”闭门苦读)他读书的心情怎么样?哪个地方看得出来?(文章第一段)(很高兴。借书满架……珊珊可爱。)是一位踌躇满志,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可是这样的勤奋好学,并未能带给归有光科举的顺利。如今已年近20,祖母的话语犹在耳畔,母亲慈颜似乎就在眼前,而自己的目标还遥不可及,所以一个大男人才会“长号”。
项脊轩共遭了四次火灾,都未被焚毁,是有神在护卫吧?这儿的神可能指的是谁?(先妣,先大母)我的孩子,我的孙儿还没念完书呢,怎么忍心把他的书房烧了呢?
原文本来到此已结束,但归有光并不急于发表,而是把文章放在了抽屉里。他在等待,等待什么呢?一个人。五年后,她终于来了。她是谁?(归有光的妻子)
大家齐读文末补记的两段文字。想想他们的婚姻生活怎么样?(很幸福)由哪些琐事可以看出?(“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最有情趣、最巧妙的是哪个细节?(“述诸小妹语”)小妹们怎么会问阁子的事?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提起阁子自然主要是说阁子里的人。所以,小妹们羡慕姐姐嫁了个好丈夫,羡慕他们的恩爱。
可是,那个他很爱,也很爱他的人现在已永远的离开他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无限悲痛。同学们能不能从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室坏不修”妻已死,再无心情修缮小轩。纵然后来病卧无聊把它修好,也已不能再在里面居住。这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悲伤。)
如果老师来写,就到此结束,再不,就这么写“庭院深深,吾妻之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余伤心不已”这样可不可以?(不好。直露了。)是啊,枇杷树见证了他们的幸福生活,树长,人亡!物是,人非!“人面不知何处去,枇杷依旧笑春风”阴阳相隔,纵使相逢应不识,唯有泪千行。睹物伤情。“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里没有一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归有光写先妣用一“泣”字,写大母,用“长号”,写到这里的时候,他怎么不哭了?(欲哭无泪。与前期相比,那时虽也有功名未就,睹物思人,愧对厚望这些情感,但当时毕竟年轻,前面的路还很长。“年轻没有失败”,因此,对未来,他依然充满了希望。那时的“悲”是生活充实的悲;如今,年已过而立,与自己情投意合恩爱的妻子,也匆匆离开了他。展望未来,纵然他有名满天下的文才,而科举之路依然浓雾茫茫,看不到方向,看不到希望,他的泪已尽,心如灰,欲哭无泪,伤心至极。)
虽然如此,归有光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祖母的期盼之情,感谢妻子的相濡以沫,相知相解;同时,身为归家长子,他身上肩负着家庭中兴的重任,因此,明知前方难以预料,他依然艰难前行,以自己的一生追求功名。在连续八次科举考试失利后, 60岁,归有光才终于中了进士。
“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从唐代不少诗人试图走“终南捷径”到柳永“奉旨填词”到“范进中举”,科举制度一直困扰着中国读书人。《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少年时的希望与中年时的悲伤,心理上形成强烈反差,是一代读书人心理历程的真实再现,更是一代读书人面对功名的哀叹。
因此,《项脊轩志》这篇散文,向来被视为借一间屋子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的散文,其实,它又何尝不是浇作者心中块垒的美文呢?
这篇文章借一间书房,用生活琐事,取典型细节,传达出作者的悲喜情感。因此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做全文的总纲?(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喜什么”(轩中读书乐;轩中情义深)“悲”什么?(悲:家族颓败,怀念亲人,哀叹功名。)“喜”是否冲淡悲情?(不,这是反衬手法,以喜衬悲。)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品味了归有光借典型的生活细节,写琐碎生活小事,以抒发真情实感的写作手法。正如黄宗羲所说 “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生活中,我们身边缺少的不是这样真挚动人的典型细节,而是一双发现这样细节的眼睛,品味这样深挚情感的善感的心灵。
现在,就让我们来检点一下身边点滴小事,讲述一个令你感动的细节。
一朵花开,我们倾听到生命的绽放;一声雁鸣,我们能发现它飞过的痕迹;一声问候,我们感悟生活美好;一次援助,我们体会人间真情;让我们的眼因多流感动之泪而愈益清明,让我们的心因善悟真爱而愈益温厚。
祝愿在座各位老师和同学幸福安康,祝愿我们的社会更多感动与美好!(课后练习布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