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实验中学 周华章 执教班级 江门市实验中学初一(1)班 执教地点 江门市实验中学阶梯室
师(微笑着、亲切地):上课前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状元与乞丐》。话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财主,中年时得了一对双胞胎儿子。满月时让算命先生预测他们的前途,算命先生算出阿大将来是个乞丐而阿二会是个状元。又惊又喜的财主决定善待阿二而抛弃阿大,于心不忍的管家将可怜的阿大偷偷地送给了一个穷的教书先生。从此,阿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居生活;阿大则在教书先生家挨冻受饿、艰难生存。到了上学年龄,阿二一见书就头疼,财主心想反正他会成为状元也就没有强逼;阿大则在给书院扫地之余跟着教书先生勤奋的读书。一转眼十六年过去了,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呢? 生(大声齐答):阿大成了状元,阿二成了乞丐! 师(赞许的):对!大家的想象力真不错。那么,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生1: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人不能听天由命。 生2:事在人为。不努力,好的条件也没有用;努力,差的条件也会变好。 生3:我觉得应当是优越的生活使人堕落,艰苦的生活使人成功。 师(高兴的):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刚才的几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见解,都很有见地。相信学了《塞翁失马》这则寓言后,大家肯定会有更大的收获。(多媒体显示课题、作者) 师:学习课文有很多种办法,但是都必须以读为先。下面我们先各自用三分钟大声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见大屏幕) 生:(人声鼎沸读了三分钟。) 师:下面请男女生各派一位代表,比比谁读得好。 生:(积极推荐,一男一女分别朗读课文。) 师:下面请一位公正的同学根据要求点评刚才的比赛。 生4:我认为他们读得各有千秋,(众人哄笑),因为男生虽然有个别字不准,如把“父(fǔ)”读成了“fù”,但是很有感情;女生字音很准确,也很流利,但抑扬顿挫不够。 师(微笑、赞许的):评价得很中肯,还懂得中庸之道,不错。下面我们齐声朗读课文。(学生放声齐读。) 师:下面我们用六分钟时间自由探究课文,要求能借助注解弄清全文意思,能复述这个寓言故事,并对这篇寓言的内容、寓意、写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一定要言之有理。不明白之处可以提出来讨论。先四分钟各自探究,再用两分钟四人小组交流。 生:(按要求感知课文。) 师:先提出字词探究中的疑难问题吧,谁先来? 生5:“家富良马”一句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他? 生6:“富”是丰富,多的意思,全局是说家里有很多好马。“胡人大入塞”的“大”怎么理解?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来? 生7:我想应该是“大规模”或“大举”的意思。 师:老师也有几个词语想问问大家,请看屏幕抢答。(屏幕显示) 生8:“无故”的“故”是“缘故”的意思,“居数月”的“居”意思是“经过”。 生9:“其父”中的“父”是“老翁”的意思,“人皆吊之”的“吊”是“安慰”的意思。 生10:“十九”意为“十分之九”,“父子相保”的“相”是“互相”。“近塞上”的“近”是“附近”。(有人举手,老师示意其发言。) 生11:不对,“近塞上”的“近”应该是“靠近、接近”。(学生议论纷纷) 师:虽然他们说的都是“近”的意思,但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在这里应当怎么理解? 生(齐答):靠近、接近。 师:好。看来大家对字词的理解十分到位,下面请谈谈对课文初步探究的结果,可以提出疑问,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谁先来? 生12:我们小组认为:这篇寓言通过边塞上一个老翁的故事,告诉人们福与祸是可以互变的。 生13:我们觉得应该是讲做人要有长远的眼光,因为塞翁没有限制在暂时的福与祸上。 师:好,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生14:这则寓言虽然很短,但是很讲究曲折波澜,一会儿失马,一会儿得马,一会儿又摔伤了,祸与福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我们觉得很不错。 生15:我们认为还可以给它加上这样一个结尾——胡人到处抓人当奴隶,这父子俩由于行动不便,成为了阶下囚。 生16:这篇寓言还采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用周围人们的平庸看法反衬了塞翁的深谋远虑。 师:经过刚才大家的探究,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请同学给大家复述一下寓言故事。要求先详细讲,再用一句话概括。 生17:(先用自己的话讲,最后概括) 塞翁理智的看待福与祸的问题。 师:常言道:“学以致用”。这则寓言到今天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18:我认为有用,因为它告诉我们好事有时会变坏事,相反,坏事有时也会变好事。 师(微笑赞许的):我觉得你说话很有分寸,你能解释一下刚才用“有时”原因吗? 生18(高兴地):因为这种变化只是通常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师(满意的):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19:不要被暂时的不幸击跨了,也不要让一时的成绩冲昏了头脑,因为它们会互变的。 师:有道理。有谁能猜一猜老师刚上课时为什么要讲那个故事吗?(生议论纷纷) 生20:我想你可能想暗示我们好事和坏事会互相转化,就好象状元和乞丐调换了。 生21:我猜你可能是要教育我们珍惜美好生活、勤奋好学,不要像阿二那样自毁前途。 师(微笑):真聪明。大家对课文应当很熟悉了,下面有一段没有标点的原文,请先自由读,再齐读。 (屏幕显示,学生积极朗读) 师:好,有一个问题大家仔细揣摩一下:福与祸、好事与坏事的互变是必然的吗?谈谈看法和理由。 生22:我认为是必然的,因为塞翁的故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生23:我也认为是,有个成语是“物极必反”,就是这个意思吧。(许多学生表示赞同。) 生24:我认为不是的,如果这次考查差了就意味着下次必然考好,那还要努力干什么? 生25:我也认为这种变化不是必然的,因为阿大那个状元不是从天而降的,他是吃尽了苦才换来的,所以,这种变化需要人的主观努力。 生26:对,只要肯努力,好事不会变成坏事,还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多数学生纷纷支持。) 师:虽然原文中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交代,但我们结合实践可以肯定,福与祸、好事与坏事的互变是有先决条件的。故事中的阿大勤奋苦读才战胜了命运,阿二不思进取才落得可卑下场;文中的塞翁之子“好骑”才摔断了腿,“胡人大入塞”才会有“父子相保”。所以,我们面临挫折、困难和失败时,一定要相信它们只是暂时的,努力会改变这一切;顺利时也不要沾沾自喜,不努力有可能变坏事。 下面还有一个问题:今天的你怎么看待古代的塞翁所谓的“福”?可以讨论。 生27:我认为塞翁因为有远见,真的从祸事中找到了福,很难得。 生28:对,塞翁以自己的过人智慧从别人的忧虑中找到了福。 (多数学生都支持这个观点,显然是受了书本权威的暗示。) 师:我们先找出由祸事变成的“福”好吗?可以用原文。 生29:应该是“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和“父子相保”。 师:很好。那么我们想:在今天看来,这两件都是好事吗? 生30:从个人的角度看,得了马又保住了性命,是好事;从社会的角度看,就不是好事了。 生31:我也这样看,如果国家有难,人人都找借口不上战场,那还怎么生活,所以刚才那个同学加了个结尾很不错,即使胡人不抓他们,后来朝廷也会追究他们逃避战争的责任的。 生32:对,我想胡人入塞是不是要找回被塞翁家的马拐走的骏马呢?(众笑。) 师:想象丰富,也可能胡人正是以此为借口开战的呢。我们终于清楚了塞翁的所谓的福只是自私自利的说法。由此可见,古诗文中有许多精华,也有一些糟粕,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祖先的文化遗产中汲取丰富有的精神营养。
【评点】 《塞翁失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改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的最后一则。周华章老师的这堂课是江门市直初中语文新课标实施的案例交流课,对我们如何进行课改实验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其主要特点有: 1、始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 一开始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让学生预测其结局,谈一谈所受的启发,这种方法很好,因为爱听故事是青少年的共性,引人入胜的情节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预测到了故事的结局。中间男女生朗诵比赛、后半部分让学生猜测老师开头引用故事的用意,再次使学生兴致勃勃的参与了学习活动。 2、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了一种新的理念,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周老师这堂课,无论是先前的整体感悟还是稍后的多向交流,无论是学生的积极质疑答问还是教师的点拨评价,都很好的实践着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时而冥思苦想,时而热烈交谈,时而积极抢答,时而思维碰撞,不再是看客和记录员,而是积极的参与,在与文本、与伙伴、与老师的交流中积极的思维。 3、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周老师这堂课很注重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点组织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之前的多种形式的诵读和质疑答问基本解决了语言障碍,接着的整体感悟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初始学习水平,之后的观点品析和思想辨证重塑了价值观,整个活动基本上依靠学生“自力更生”的完成,老师只是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与活动贯穿了始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