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
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刘圣兰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领略古诗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3.在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4.背诵《春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做到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 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课件出示插图)他是谁呢?(杜甫)
2.简要介绍杜甫的资料。
3.简介《春望》一诗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师:我们都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听录音朗读《春望》。)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注意搔、簪是平舌音。
3.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师: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边看注释边读诗句,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
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
1.生齐读课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春望” 是诗人杜甫在国都长安春天来临的时候看到的景象。
2.学生先自由读,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有困惑,也有可能对“家书抵万金”不甚明白。)
3.小组内交流诗句大意。讨论:(1)那么,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2)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4.交流感受。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理解“国破”和“草木深”的意思。
师: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繁荣的景象。)
◆师: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杂草丛生。只看到草木,看不到人呀,人到哪里去了?(人都被叛军给捉走了,人都去逃难了,他们都被杀戮了。) ◆指导学生朗读。
师:死的死,逃的逃,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自己练练看。(生自由练习朗读——点名读——男生读——全班齐读。)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生齐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质疑、解疑: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作者为何却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学生试说诗句大意:为这样的时局而感伤得见花落泪。听到鸟的声音,诗人都感到心惊肉跳,心惊胆战。)
◆师:看到这繁花似锦的美景,诗人却落泪了,诗人留下的是什么泪呢?(伤感之泪、痛苦之泪、愤怒之泪、叹息之泪……)
“别”仅仅是一般的离别吗?(有可能是生离死别、永别……)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生自由练习朗读——点名读——女生读——全班齐背。)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请男同学把后面两句读一读。(全体男生大声朗读后两句)
◆质疑:为什么这样一封薄薄的家书却抵得上“万两黄金”呢?(生谈感受,结合“烽火连三月”的背景,从而感受到在当时“家书”上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金”还要宝贵。)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能够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望到了什么程度呢?读最后两句。(生齐声朗读七、八两句)
◆再读一读,体会诗人忧国思家的忧愁之情。
5.教师总结。
师:杜甫当时只有45岁,人到壮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写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春天景象,写了他的所望,所感、所盼、所忧,充分地表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投入自己的感情朗读,也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来,行不行?(配上音乐,生自由大声地练读全诗。)
(点名读——分组读——师范读——点名背——全班齐背。)
四、拓展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师:诗人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亲人的平安担忧,他朝也盼,晚也盼,哪一天能回到自己朝思幕想的家乡呢?7年之后,杜甫逃离了长安城,住在四川。有一天,突然听到了一个惊天的喜讯,叛军被消灭了,叛军的老巢被收复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他挥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屏幕上出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并配乐朗诵全诗。) 师:这首诗当中有一个诗眼,表达了诗人听到这个喜讯之后的情感,哪一个字?(喜)
2. 边读边理解诗意。
“剑外忽传收蓟北,”这是作者听到的什么消息?(好消息)用“喜”字来说,这就是一个“喜讯”。
这个喜讯来得太快了,听到这个喜讯,诗人表现得怎么样?读。(生齐声朗读第二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感时花溅泪”中的泪是感伤的、痛苦的、哀怨的、愤恨的泪。此时作者流的是什么泪?(流的是高兴的泪,流的是激动的泪,流的是兴奋的泪。)用“喜”字来说,这就是“喜泪”。
听到这个喜讯作者和他的家人都是什么神态呢?读“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比较“妻子”的古义和今义的不同。)作者高兴得要发狂,用“喜”字来说,这就是他的“喜态”。
他“喜”什么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他一喜叛军得到平定。二喜国家得安宁,三喜呢?三喜亲人能团聚,四喜回乡得偿愿,他怎么不喜欲狂呢?(指着三、四句)再用“喜”的心情读这两句。(生齐声读三、四两句) 诗人喜得想要发狂,他不仅漫卷诗书,他还想干什么?(生齐声读诗句)诗人不仅漫卷诗书,他还要白日放歌,唱的是喜歌。喝的是喜酒。纵酒高歌之时,他就想到“青春作伴好还乡”。(理解“青春”的意思。)
美好的春光,可以伴随我更好地回家。回家要经过哪些地方?(生齐声读最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要经过巴峡、巫峡,经过襄阳,最后才到达他的家乡洛阳,真是千里洛阳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已经归心似箭了。
3.总结。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叛军消息的刹那间狂喜极乐的感情。闻喜讯流喜泪,流喜泪而呈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归,喜始喜终。这是诗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请你们怀着和诗人狂喜极乐一样的感情读一读。(生纷纷大声吟诵) 五、背诵《春望》,创新作业。 1. 背诵《春望》.
2.拓展作业:
(1)假如你在客栈遇到了老朋友——杜甫,你会对他说什么?
(2)用学到的赏析诗歌方法再积累背诵杜甫的其他的诗篇。
(补充积累《望岳》、《春夜喜雨》)
|